鬼谷子徒弟的故事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接下来为大家介绍鬼谷子徒弟的故事。
张仪(?~约公元前310年),战国时期魏国人。传说他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高足,而“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后来长期为秦国效命,甚至亲自充当间谍,从事游说离间诸侯的活动。他极力倡导连横之事,努力瓦解齐楚同盟,为秦国最终实现各个击破立下大功。但是,张仪这段时间的辛苦和付出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后来他在秦国受到许多迫害,甚至连生命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只好狼狈地逃回魏国。回到故土后,他依靠在他乡所赢得的巨大声名幸运地受到魏王重用,被任命为相。张仪自此没有再离开魏国,直至死在任上。
张仪和苏秦的一纵一横已被考证为“纯属乌有”,他们是否为鬼谷子的高足也甚可怀疑,但不管如何,他们确实都是纵横家的传奇人物:苏秦颠覆了齐国,张仪则成就了秦国。二人同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太史公司马迁称他们为“权变之士”乃至“倾危之士”,为他们分别做了很长篇幅的传记。但是根据20世纪的出土资料,苏秦要比张仪晚出很多,所以《史记》关于苏秦帮助张仪入秦为相的记载,可能属于太史公的误笔。
根据汉代人的记载,张仪可能是战国初年帮助赵襄子行反间计灭掉智氏的大间谍张孟谈的后代。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指出,张孟谈在帮助智襄子成功灭掉智伯之后,“逃功赏,耕于肙山”,其后在当地便有张仪、张丑等张姓人物出现,乃至在汉代还有张姓的进1步繁衍。在王符看来,张仪就是张孟谈的后代。假如这个说法属实的话,张仪出众的口才和善于行间的能力,实则是得到了某些遗传基因,而且他可能还有着很不错的家教,这才具备了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政坛掀起一番波浪的能力。
当然,也有人说张仪曾经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过纵横之术,他出色的口才和策士之术本是得自鬼谷子。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张仪确是在年纪轻轻时,就学到了很多纵横家的看家本领。
张仪自以为学业有成,便前往楚国谋取功名,并在楚国令尹(相当于相)昭阳的门下做成门客。这一天,昭阳在家中大宴宾客,得意之时,便拿出和氏璧,想给宾客们开开眼。可是,传来传去的,这宝贝竟然不翼而飞了。因张仪新来,大家便同时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他。昭阳也感觉张仪形迹可疑,于是将张仪抓起来一阵毒打。他竟被打得奄奄一息,含恨告别了楚国。张仪被人抬回家中后,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终于从昏睡中苏醒过来。没想到他挣扎着醒来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看我的舌头都还在不在?”妻子又惊又喜,连忙回答说:“在。不在的话,你哪能开口说话呢?”张仪轻声地说:“那就不怕。我营生的资本没有丢!”
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左右,张仪听说秦国重用客卿,大量地吸纳人才,便赶到秦国寻找机会,没想到果然就此迎来转机。据《吕氏春秋》,他这次入秦是得到了东周君的资助。这一次在秦惠王面前,他出众的口舌之能得以尽情施展,过人的才学终于受到重视。此后,他又凭借着在平义渠内乱、攻取魏河西之地等事件中的功劳,获得再次提升,直至被惠王任用为相,过了一阵得意潇洒的日子。此后他又受秦惠王派遣,前往诸侯国从事离间活动。由此开始,他得以再次施展他出众的用间谋略,借出使为名,行用间之实,在列国政坛掀起一番大波浪,也由此赚得大名。
张仪自以为对魏国的情况了解得多一些——他毕竟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便将他行间的第一站选定在这里。正如世间诸多的不幸一样,此时的张仪竟要靠出卖自己的祖国来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正是在这个他理应为之效命的地方,张仪开始了他的间谍生涯。纵然他在故土没受重用,漂泊他乡,颇多坎坷,但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仍是令人唏嘘不已。
张仪再次回到魏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22年。他是以秦王使者的身份来到魏国的。在魏王面前,他再次展示了巧言利舌,最终说动魏王,并且获得极大信任,直至被任用为相。当然,如果考虑到他是以秦使臣身份回到魏国,则此次任命可能是魏国迁就于秦国的面子,或者是魏国基于1种特殊的外交利益而任命张仪为相的。而张仪的这个相位,很可能是1个非常特殊的相位,一定不会被委以实权。
很明显,魏王知道张仪是从秦国过来的,也很可能是带着秦王的某种特殊使命。也正是这个缘故,张仪必须花一定心思才能说服魏王,在为秦王谋得实利的同时,还能把魏王哄高兴,从而换取秦王更大的信任,为仕途挣得更多本钱。故此,张仪的这次成功出使,一半是依靠着自身努力,更多的则是依靠强秦这一后台。
据《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曾经听从公孙衍之议,一度准备禅让王位于张仪。但这很可能是策士们的说辞而已。因为禅让正是那时候的风尚,故此魏王的这次禅让,可能只是虚晃一枪,是为了博得尊贤之名,并非真的是要主动让贤,真将国君的宝座让给张仪。所以,当魏王敲锣打鼓地要举行禅让时,张仪也很清楚这只是魏王的沽名(]钓誉而已,故此也明确地表示拒绝。
这次禅让虽由于双方的默契,像演双簧一样只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但也能从1个侧面说明,张仪当时在魏国一度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信任。而张仪正是借助于这种信任,开始大行间谍之道,大肆窃取魏国的政治、军事秘密,堂而皇之地进行间谍活动。
但是,当张仪试图说服魏王顺从秦国,从而实现他与秦王事先拟定的“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战略计划时,却没有获得成功。因为魏王自恃国力雄厚,根本听不进张仪的这番鼓噪。张仪眼看阴谋不能达成,便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国,说服秦王立即发兵攻打魏国,试图以武力逼迫魏国就范。秦国大军迅速出动,并根据张仪所提供的情报,进攻魏军所不守,迅速将魏军击败。这时候,张仪试图乘机再去游说魏王事秦。正当魏王犹豫不决之际,他受到了其他诸侯的提醒,开始怀疑张仪游说的真正企图。张仪害怕阴谋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国。
据《战国策·楚策三》,张仪的这次仓皇逃走,大概是受到了来自楚国的压力。楚王告诉魏王张仪的“不忠不信”,令魏王猛然觉醒。张仪的相魏,本来就是借出使为名而行用间之实,心虚总是难免。故此,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便不敢大意,只能立即撤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认为是“楚王逐张仪于魏”。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