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偶感杂文随笔
在上海和孩子们包玩元宵,便马不停蹄回宜和家人吃团圆饭。
还好车程不过三小时,一路阡陌纵横,日暮西山飞鸟归巢的田园风光,临近黄昏,终于赶上了聚餐。
难得周末可以回来住个两晚,约好今日依旧去丁蜀紫砂村,淘几把壶。
作为宜兴人,对于紫砂有种特别的情感,也许这是家乡独一无二的泥土,因为匠人的心血和手工,凝制成各种各样造型独特,设计别致的茶壶,可以随身携带,还管天涯海角,泡上一壶他乡的茶和水,却依然可以吃出故乡的味道,所以每次淘壶,于我,都是欢欣雀跃的事。
一早出发,临行前母亲看我早饭因为烫口还没喝完,赶着等电梯的间隙,都要递过来给我,哪怕没喝完,喝一口,她也是放心的,好吧,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您老面前,纵使将来我已白发苍苍,依然是您的儿,您的肝,您的心头肉[偷笑]
外地人到了宜兴,都被满大街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紫砂给晃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就像我们去别处,买什么特色纪念品,一样的体验。可作为本地人,自然知道哪家好,哪家才是正宗的老泥紫砂。就算是同一家店,家乡话和外乡话,价格也是不一样的,这太好理解,哪都一样。
对于紫砂壶这样的工艺品来说,各人爱好不一样,有人喜欢名家,有人喜欢造型,我自然是看眼缘了,成千上百形态各异的壶,总有那么几个,一眼就对上了,好比一见钟情的对眼,爱就爱了吧,收就收了吧,其中巡回徘徊,挑三拣四的感觉,别提有多爽快和欢乐了。
老板自是眉开眼笑,临了拿出一个大桶,装满了各种喝茶杯,送了几十个给我,连边角料做成的各色栩栩如生的花生、栗子、荸荠之类的小品,也是一抓一把给小妞赏玩。
咱们宜兴人,就是对眼的,就没话说的豪爽[偷笑]
途径蜀山古南街。这可是我们当地赫赫有名的紫砂大师起源地。一条呈扁担长房列两排,依山傍水的古街,可是满街都是如今工艺大师的故居。那会的匠人们都是你带我,我带你,互相切磋,彼此交流,方能让紫砂艺术的制作工艺达到极致,一批批一代代的工艺大师从这里起步,发展,并将这门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到世界各地。
而这条老街,清净寂寥,青石板路曲折蜿蜒到从前船来船往的蠡河。大师们都已离去,剩下的老屋和老宅,却记录着古往今来的故事,当然,还有几家改造成了小型的博物馆和茶艺馆,因游人不多,也不为外人所知,这条老街可以说还是难得的,保留着从前的安宁。
炊烟起,荡起青烟缭绕,河面渐起薄雾,弥漫轻散开来,由远及近。中午时分,就在回程路上寻一家农家菜吧。
如今市区周边的农家乐发展的也如火如荼的。这次去的那家隐匿在竹林深处,周边也是大大小小的农民房改建的农家菜。
这家叫做仙居八大碗,在小山坳里,是一家四川人租下了当地农民的房子,收银点菜的是大女儿,大女婿负责冷盘和酒水;小女儿和老爹负责端菜,小女婿和小儿子则是大厨,老奶奶呢,自是担起了照顾第三代并且得空招呼下客人的差事。
来吃的也是一家家的,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竟然感受到了满满的温馨,这个说:680?给你700,不要找了;那个说:刚才客人点菜,你快点切,别闲着!我没闲着,刚忙着呢!那位被说的不甘心刚要发火,看见老婆一个眼神,马上收掉想说的话,乖乖忙去了。
带娃的老太收完帐背着娃去外面晒太阳,唠嗑是个白胡子老爷爷,一问原来是房东的老爸,房东我们见过,七十几了,那老爹呢?我今年96咯,老人乐呵呵的,笑着,大太阳底下,露出一口白牙,大爷,你牙口这么好,一百岁没问题!我们和老人说着,他笑得更开朗了。
回来的收获就是如此之大,喝着家乡水,吃着家乡菜,说着家乡话,远归的游子满满的欢乐都要溢出来似的,虽然明早依然就要离开,可这短暂休憩的时光,留在记忆中的,是最美的那一刻。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