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伍子胥的故事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因天人相应而立节成俗,对节候风俗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乡土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故事传说,又借人物故事而传播成俗。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诸贤的故事多具有刚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
端午诸贤的故事中,与水有关的乡贤较多,除了较为人知的屈原外,还有如伍子胥化为涛神、曹娥投水救父等,今天想谈谈伍子胥。
伍子胥(伍员)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200余年。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后汉书》等就记述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形象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过,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列传第六有《伍子胥列传》影响最大。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楚平王时的太子太傅,遭诬陷,楚平王召伍奢的两个儿子来欲一起诛灭。大儿子伍尚要去,次子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不如投奔别国,借力来雪父亲的耻辱。不能一起束手待毙。”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尚到后,楚平王果然将伍奢伍尚父子一起杀死。
伍子胥几经周折逃往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捉拿他(京剧《文昭关》就是演伍子胥此时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的故事)。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伍子胥为姑苏城和吴国人做了很多好事。夫差继位后,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伸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如司马迁说的“烈丈夫”的意志和精神。
相传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在辅佐两代吴王中也做了许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吴人的感戴,他的被冤沉尸赢得吴人的同情,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他被沉尸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钱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涛之神”。而传说夫差在吴亡后,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习俗反映民情,在苏州人心中,对于伍子胥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乡土人心深处。今天,行走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伍子胥的深深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被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城门有胥门,等等。
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例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高淳人说高淳米糕也是起源于伍子胥筑城墙固城。投金濑也出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吴途中,于濑水向一位浣纱(击绵)的史姓姑娘乞食,食毕嘱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史女以伍见疑,即投水自尽以示贞信。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仇之后,果然不忘报恩,但苦于不知史姑娘家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投金濑”的由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