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环境杂文随笔
又到了新的“整数节点”文章,从100开始,没经历100都会特别小心翼翼地对待,总觉得这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所以才会如此的在乎自己会在整数节点写下怎样的文章。但是今天这个整数文章创作的环境并不“好”,工作日、封闭的办公室环境、白炽灯的颜色。总之我能找到各种能够证明环境“不好”的证据,以证明这一篇文章并没有达到我想要去认真和尽全力创作的“环境”。
也观察过自己,高产期往往都是在相对较安静的环境,例如图书馆或是没多少人的咖啡厅。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为自己创造这样的环境,所以我总是在期待着有一天我或许真的可以“自由”,告别全职工作的困扰,然后潜下心来创作——不过自己还是很有把握,如果真的开始自己做事了,或许我会分配更多的精力给工作,因为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固定给我工资的背书了,为了安全感,我不得不放弃因为安全感而建立起来的东西,然后不断地去努力建立所谓的安全感——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工作的环境中创作原本就存在问题,会被打断思路或是不得不去接受别人发出的信号和情绪,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常常文字的创作都只能调整到最最低耗能的模式——也就是一流水的形式记录思维上面的衍生,不能期待自己的逻辑和语言在这样环境下能够发挥其高耗能的工作。有时候自己再回读自己文章的时候,也能够轻松的分析出来这些文章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所创作出来的。之所以每一篇还是被留下来了,也是因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才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字,不在乎价值的多少或是效果的好坏。
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常常会与母亲发生的讨论,她认为我就应该在学校自习的时候完成作业,因为学校的环境是大家都在做作业,有一种潜在的竞争压力,而且氛围很不错,所以不应该把作业都留回家;但是我的说法也很明确,学校的环境是一种臆造的情况,事实上,在里面混杂着没有心思做作业的人大有人在,并且那样的环境中人们是被动的,并不会主动地去思考,只是为了一味地完成所谓的作业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不过我的说法始终只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狡辩”,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学校”环境的优势在于所有人都被调整到了一个频率之上,所以人们为了接受在环境的融合就不得不和大家一样——纵使是伪装出来的融合。
对环境因素深信不疑的我,只能被调整成家长和老师都认为的逻辑和行为标准。这么多年,我也没办法从这样的环境理论中跳脱出来——在办公室的环境中,我没办法安心地完成文字;但是在图书馆另一个封闭的环境我却可以。但是事实上,在办公室,认真工作的也好装出在工作的也好或是明目张胆偷懒的,在图书馆中也大有人在:伪装出来好好学习的、或是就是趴在桌面上玩手机的,他们本质上和办公室的这群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只是一场盛大的自欺欺人罢了,在办公室想要努力工作的人,居然要通过自我说服“我今天要好好工作”的方式来做事,和那群拿着书早早地到图书馆占位置说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的人有什么区别——不,还是有的,他们比一般的人多了一份优越感和自我麻痹的快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