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乞巧

文章 2019-07-18 05:05:03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简介

乞巧,是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国画:桐荫乞巧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夜间妇女们成群结队、燃烛斋供的情景。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七月乞巧图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资料袋】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相关诗文

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唐】徐凝《七夕》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唐】崔颢《七夕词》

【唐】白居易《七夕》

【唐】杜牧《秋夕》《七夕》

【宋】杨璞《七夕》

【唐】曹松《七夕》

【唐】崔国辅《七夕》

唐高宗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七夕》

【唐】崔涂《七夕》

【唐】窦常《七夕》

【唐】杜审言《七夕》

【唐】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

【唐】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唐】刘言史《七夕歌》

【唐】李商隐《七夕》《七夕偶题》《壬申七夕》《辛未七夕》

【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唐】李中《七夕》

【唐】刘威《七夕》

【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唐】卢纶《七夕诗》

【唐】卢殷《七夕》

【唐】罗隐《七夕》

【唐】林杰《乞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