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是不是比尔经典散文
尽管王安忆一再强调《我爱比尔》“是一个象征性的故事,这和爱情,和性完全没有关系,我想写的就是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处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读者首先是被《我爱比尔》的情节所吸引,没有爱情和性,阿三将是什么样子的?《我爱比尔》又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个被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的普通读者,我首先从作品中读出的,是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里发生在上海的关于青春与成长的爱情故事。
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艺术系学生阿三爱上了外交官美国人比尔。阿三认为自己爱上了比尔,真正地爱上了比尔,像铜像一般的神秘的精致的比尔。比尔也深深地被阿三吸引,但比尔并不爱阿三,比尔怀着好奇的心理,被阿三的神秘和她身上的异国情调所吸引,阿三知道,“美国人最经不起历史的诱惑,半世纪前的那点情调就足够迷到他们了。”所以,阿三会会费尽心机地布置他们的爱巢,但阿三未必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比尔也不会爱上自己,比尔只是喜欢自己,有时候,爱和喜欢的界限很模糊,但更多的时候,爱就是爱,喜欢就是喜欢,爱情不一定是相互的。
阿三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女孩,她的情爱悲剧甚至命运悲剧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她在画展上邂逅了“不允许和社会主义国家女孩谈恋爱的”外交官比尔,还因为学艺术的阿三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反叛意识——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自以为是,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撑起一片天来。我们张扬得肆无忌惮,我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强大到顶天立地,然而,许多年后,我们才会了悟,青春或许就是我们心底的一道疤,美丽但无法触摸,在心底深深地揣着它时,它不过是作业本上的一张白纸,撕去一页,还有很多页。当青春远去,我们回过头去看,才发现,那张白纸,原来是珍贵素雅的薛涛笺——所有爱过我们的人、所有伤害我们的人,都是那信笺上或浓或淡的桃花纹,也正是因为这些纹路与阴影,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苍白如许。为了和比尔谈恋爱,阿三租了房子,为丝巾厂手绘丝巾挣房租,她还毫不犹豫地退了学,然而,时光并没有因为阿三而停留,比尔还是走了,但阿三从此中了“我爱比尔”的魔咒,可是,阿三真的爱比尔吗?
邂逅马丁,并与马丁迅速地坠入爱河,阿三希望,马丁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她的期望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家,一个像比利时人那样的家:“厨房洁白的瓷砖墙上排列整齐的平底锅,洗衣房里的柳条篮盛着等着熨烫的衣服……”在阿三心目中,家其实意味着精致、优雅、高尚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阿三是个女人,女人大都始终如一地渴望爱情,渴望家庭,而无论多么强悍精明的女性,骨子里是脆弱的,是需要男人的保护的,家庭则是可以容纳所有爱情与梦想的地方,是最好的避风港。只是,阿三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马丁抱着阿三,抱着的不过是他的一瞬间,而阿三抱着马丁,抱的却是她的一生。最终,出生在法国浪漫小镇的马丁也理智地拒绝了阿三以及阿三的爱情。
与马丁的恋爱结束后,阿三认识了陌生的美国老头、美国专家、比利时人和更多的外国人,与这些人的交往,对阿三而言,无异于一种灵魂的慢性自杀,从一个酒店大堂到另一个酒店大堂,从一个咖啡座到另一个咖啡座,阿三终于变成了大堂女孩,最终被送进收容所。在收容所里,这个大堂女孩最不被人理解的,就是她不收钱,所以,阿三有一个外号,叫做“白做”。收容所里的女人永远也无法了解阿三,了解这个外表瘦弱,内心火热的女孩。实质上,阿三的迷恋是阿三对自己欲望的宣泄和对自我的放纵,阿三自始至终也没有弄明白,她是不是真的爱比尔,或许,阿三想要的,除了爱情,还有蜕变,一个可以脱离自己生活,实现梦想的蜕变,阿三像飞蛾扑火一般地去追逐她的爱情,她的梦想。直到最后,阿三看见的,是爱情落幕之后凉薄的月光,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面对农场里那“有小母鸡的柔软的纯洁的羞涩的体温的处女蛋”的时候,阿三哭了。阿三的眼泪让我想起叔本华的话:“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