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达尔文为科学而奋斗的小故事

文章 2019-07-18 03:47:27 1个回答   ()人看过

达尔文的一生都在为科学而奋斗,他的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关于达尔文为科学而奋斗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达尔文为科学而奋斗的小故事篇一

达尔文是一位世界有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著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他们,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于达尔文为科学而奋斗的小故事篇二

毕业后,达尔文并没有如父亲所愿成为乡村牧师,生活富足无忧的他继续四处游历,进行地质学考察,这些正是达尔文日后赖以成名的基础。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随英国海军部的勘探船“贝格尔”号赴南美地理考察。历时5年、行程数万公里的环球考察让达尔文大开眼界。每到一处,达尔文都要亲自上岸考察当地的各种动植物。他沿途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有一天,一名船员将一只“野鸡”端上餐桌,达尔文吃到一半,看着手里的鸡骨头,突然意识到这不是野鸡,而是传说中的小型三趾鸵鸟!达尔文赶忙吩咐船员把羽毛收集起来,连同吃了一半的骨架一起运回了伦敦。

正是这些标本为达尔文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带回的“宝藏”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大型数据库: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770页日记、1529个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种标本、3907个风干的物种标本,这还没算上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捕捉的活海龟。

此时的达尔文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踏上了一段彻底改变生命科学的旅程。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再对这些所谓的重大发现感到惊奇,但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19世纪30年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它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开启了生物学甚至人类世界的革命之路。

19世纪的欧洲还处于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下,神学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并且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在环球航行中,达尔文屡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在巴西,他找到大量物种以及相关化石,比如发现的巨型树獭化石使达尔文开始思考物种是怎么灭绝的;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群岛上的鸟雀和南美大陆的品种非常相像,但每个岛屿上的鸟雀都有稍微不同的性状。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下分别进化的结果。这些采自不同岛屿的鸟雀逐渐向达尔文吐露了进化的秘密,他开始认为“这类事实是对物种不变观点的反驳”。

1836年10月“贝格尔”号结束了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当达尔文踏上“贝格尔”号时,他是个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但是当他下船时,《旧约》在他眼里,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达尔文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参加‘贝尔格’号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它决定了我的整个事业。”

关于达尔文为科学而奋斗的小故事篇三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之间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11.5英寸(29.2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1.5英寸(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10到11英寸长!”

但是有谁见过嘴巴如此细长的昆虫呢?“荒唐!”当时有些昆虫学家这么认为。不过达尔文的盟友、曾经独立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华莱士则坚定地站在达尔文一边。他写道:“可以很安全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存在这样的蛾;访问那个岛屿的博物学家应该抱着和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心去寻找它,我斗胆预测他们将会同样成功!”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厘米~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06年举办过《达尔文:其生平和时代》的展览,最后一个展品就是成功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预测能力的彗星兰和天蛾的标本。我虽然早就知道达尔文的这个著名预测,但是在看到有着如此细长的喙的天蛾标本时,还是感到了“惊骇”,不能不感叹进化之奇妙。这种彗星兰属兰花的花距长达40厘米。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