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书法感兴趣记事散文
一九六三年九月,新学年开始了。我奉派回到母校永定一中教俄语。踏进校园,我发现时隔一年母校有了好些变化。教学区的建筑格局作了调整:大门换了位置转了向,朝西改为朝南;主要道路由“和平轩”(校领导办公地点)的西侧改到东侧,鹅卵石的曲折小路变成了水泥大道直通校门;大道东侧曾经做过我们宿舍的教学楼,已经装修完毕正式启用;北门山运动场边的教学楼,楼上改作教师宿舍,楼下作各组的教研室。学校的政治文化氛围浓厚了许多:新大门两边横写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红标语;新教学楼10米高的山墙上竖写着“做社会主义劳动者,续无产阶级的家谱”两行大字。
校舍的变化,我没太在意;校门两边的大标语,字体我也比较熟悉——读初中时老师就教过我们写过的“美术字”,唯独新教学楼墙上的两行大字,我觉得特别新鲜:那是什么字体?是谁写的?那么清秀,那么漂亮,真是太美了!
后来,在教研室里,我又看见几幅直行书写的长字条,洁白的纸,乌亮的字,还加了边框。字体有两种,一种是楷书——这我懂得,还有一种像新教学楼墙上一样的字体。不论什么字体,字都那么清秀,那么漂亮,实在是太美了!
那字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我看了又看,心中无限地敬佩写字的人。我终于忍不住询问其他老师:那是什么字体?是谁写的?
跟我同年段的陈老师说:“你还不懂呀,这是叫楷书,那是叫隶书。这里的条幅和墙上的大字,都是谢冠超老师写的。”
我第一次听说这种字体叫“隶书”,也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书写格式叫“条幅”,对写字的人——谢冠超老师,也是第一次见过,那是在教师大会上。
对于汉字的书写,过去一直没注意有几种,刚听说“隶书”,觉得很生疏。那时,教研组没有报纸,要看报得跑到学校的阅览室去。自从见过这种字体,我竟对她留意起来。结果发现,每天报纸上的标题都有这种字体,此外还有一种字体也很新鲜。
我又去问陈老师。他说:“那是魏体。”接着他说:“汉字的书写有很多种字体,常见的有行楷隶草,此外还有篆书、魏书,等等。我也了解不多,你可用去买有关书法的书籍看看。”
可惜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每个月的代课金,要拿一半买高价米,还要付菜金和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到月底也跟现在的“月光族”别无二致。于是,买书的事只得搁下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书法的兴趣,尤其是对隶书的兴趣。那时,我几乎每天都要跑一趟阅览室,目的就是看看有没有隶书、魏书的标题。发现有,就要仔细端详一番,琢磨着怎样写这种字体。
到了下学期,我干脆自己订阅一份《厦门日报》,因为我发现它每天至少都有一条标题是隶体的。
自己有了报纸,觉得要练习写字就方便多了。于是,我就买来笔墨纸张,一有空就练起隶体字来。报纸的标题就是我的字帖。我照着报纸尽力模仿,就像小学生学写字,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然而,模仿了好长时间,我对于如何运笔还是一窍不通,写出的字只能有些形似。
后来,我到新华书店去走了一趟,看见一本《唐人隶书小字帖》,不贵,才两毛二钱一本,于是,就匀出些钱买了回来。随后,我毕恭毕敬地练习起来。练习过程中,我发现这字帖的隶书字体跟报纸上的有较大差异。如果说报纸上的字体像个大气的男人,那么这字帖上的字体就像娇柔的女子。
再后来,我又在书店发现一本《实用隶书字帖》,又买了回来。这字帖的字体跟报纸上的较为相似。后面还附有隶书运笔方法和各种笔划的运笔图解,更有指导意义。我又照着练习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所谓“隶体”,既不像前者,也不像后者。用我们的俗话说是“半公妈”,“男不男,女不女”的。
俗话说“爱屋及乌”。我因为对书法有了兴趣,心中对谢冠超老师也特别敬佩。据说,他曾是龙岩师专的老师,书法诗文的功底都很厚实,去年秋天才调来永定一中,担任学校的总务主任。学校环境布局的变化,大都出自他的主意;文化氛围的更新,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过那时的我,虽然敬佩他,甚至崇拜他,却错失良机,没有亲自去拜他为师。所以,我尽管对书法有了兴趣,因没有得到名师的指点,一直很难提高,至今也难以成就。这不能不说是终生的一件憾事。
附记:在后来的许多书写活动中,我也曾多次写过“隶体”,甚至写些条幅张挂起来自我欣赏,也受到一些人的称赞。但是终因种种原因,时断时续,没有进行系统练习,隶体还是没有练成,其他字体就更不必说。倒是谢冠超老师还惦记着我,去年他出了书,名叫《半爪集》,送了我一本。读后,我写了一首诗,向他表示谢意。现将该诗抄录如下:
诚谢恩师惠赠《半爪集》
谢老欣然赠我书,冠名徒欲掩鸿儒。
超然境界培英士,师范光辉照锦途。
德性高崇真主义,才华横溢妙功夫。
皆因半爪生精彩,美得一麟足励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