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隐家里一角的华南缝纫机散文

文章 2019-07-18 02:06:43 1个回答   ()人看过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是在慈孝角度而言。而对于过时的物什,我们美称之为“古董”。退隐家里一角的华南牌缝纫机,自母亲年纪大了,眼睛老花用不了,那家伙现在就在老妈房里当古董了。据说以前缝纫机还是华侨家属优先持华侨证才购买得到。曾有道“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那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准。那个年代的人新婚,一台缝纫机和一台28寸自行车成了最有看头的嫁妆。那时候缝纫机确实是嫁妆之一,家居必备,让人很怀恋那个年代的淳朴。

小时候,这台华南牌缝纫机闲时就是我的书桌。通常,我们称它叫做“衣车”。我用一块简洁的“的确凉”的布料作台布,这就成了一张简单而美观的书桌。我每天都在衣车上写作业、看书。那时,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只有一张简单的小木床、一张木凳和这张“书桌”,这就成了我的世界。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瓶青年墨水打翻了,流到了衣车存放机头的内箱子里,木箱至今还保留着那块墨迹。每当妈妈需要使用衣车时,就把机头取出来,如常操作,发挥其本来的功能。时至今日,我还能记得缝纫机的结构、样式、操作,以及打开收起的方式。

每当妈妈使用衣车的时候,我总在旁边观看她操作,也尝试帮忙。还记得那个年代,新婚或者喜庆事,人们都习惯送布料作礼品。以前,我穿的夏天衣服,还有家里的窗帘、门帘都是妈妈把自己储存或买来的布料用衣车缝制的。我经常自己试着操作,由于对衣车的操作是一知半解,我操作过程经常会出问题,例如断线、卡线、断针等问题。每当这时,我就找说明书出来慢慢研究,根据相应的现象,诊断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我甚至不止一次把衣车上的针直接穿过手指,指甲到肉,出血了。我被吓到直冒冷汗,眼泪都流。但仍没有褪减我的好奇心和学习车衣的热情。我常在假期的时候,偷偷地把妈妈平时用剩的布料自己摸索着用衣车缝补掉了线或破了洞的衣服,缝制自己设计的小布袋子,慢慢地尝试缝制自己设计的小洋装。虽然,手工是粗糙的,例如线步不均匀,线条不连续,线路不直等等,但简单心仪的小布袋和衣服还是成形了。每次一件“作品”完成,都是我满足而快乐的时刻。

时流物转,在这个物质丰盛、网络繁衍生生不息的时代。购布和自车衣做件已成了过时。对于衣车,新生代已是感到陌生,更别说操作使用了。现在,这台退隐家里一角的华南缝纫机,成为了我珍视并珍藏的古董。七八十年代,华南牌缝纫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物一情怀,一台缝纫机编写一段年代印记,更是一个时代褪色但永恒的物语。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