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自1923年开始散文创造之后,写出的散文大都收集在《踪迹》《背影》《伦敦杂记》《你我》等书中,他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晰,风格委婉细腻,不论叙事状物抒情无不传神动人,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确实使读者领受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抒情、意境、构思、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色彩浓郁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是其散文创作的突出特色。《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把真情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这些都是轻淡的,情态交融,静美淡雅,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显示出多姿的美,丰富的情感,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二、意境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力求“绘画美”,意境清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荷塘月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月下荷塘的跃然约上,“神异”奇美,无美不备。《绿》中“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春》中 “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这些内在诗情与外在景物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构思缜密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组织有序,剪裁分明,布局完整和谐,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首揭全文之旨,点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对尽情享用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语言清新自然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十分注重语言的创新。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备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具朴质无华、蕴藉腴厚之美,其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荷塘月色》语言清丽优美,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朱自清散文情感色彩浓郁、意境情境交融、构思缜密精巧、语言清新自然,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总的说来,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美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看出神奇,平正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美在他的散文中几乎完美无缺,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家当中,能够达到这样高度的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付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