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匆匆》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8 01:27:48 1个回答   ()人看过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

朱自清的《匆匆》教学设计

一、语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导入新课

师: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正值风华少年的作者面对不经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看着燕去归来,杨柳返青,桃花再开的美景,引发他怎样的感触和清怀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细细品味那如诗的语言如画的韵味,感悟从生命的艰难中透露出来的细腻与美丽,潜心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 (1)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一生要细细思考追寻的问题,是什么呢?

(2)边听读边画下认为感受深的句子

板书: 日子 一去不复返

师结: 看似是作者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感慨,一种叹息,这一声长长的叹息穿越时空,幽幽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作者感慨什么?你感悟到什么?

2、学习重点段:

一、体会具体描述匆匆

(1)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呢?找出来读一读

(2)你能概括一下从哪些日常生活细节具体描述的么

(3)多种方式读:教师引读 对读

(4)读后谈感悟

二、展开想象,体会动词妙处

(1)你能不能找到作者巧妙运用了哪几个不同的动词,写时光匆匆溜走的?

(2)开阔思维大胆想象,由这几个动词你能联想到什么?

(3)你想象事物的和时间溜走有相通的地方么?谈谈

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要斟词酌句,不但要避免词语重复,而且要反复品味,恰当使用。作者的这些不同的动词巧妙使用,使时间这个无形的抽象物,妙笔生花,变得有形化为了充满灵性的精灵。这就要多体会多积累。

三、再读 体会作者心情

四、丰富词汇

你能用积累的词来形容时间飞快么?

百代过客 似水流年 白驹过隙 斗转星移 光阴似箭 时光匆匆 岁月如河 瞬息万变 譬如朝露 弹指挥间 稍纵即逝 悄然流逝

过渡:

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不会停下脚步,所以才会有“转瞬即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才会有“日月如梭”的感叹,才会有朱自清先生感受到时间脚步匆匆的无奈紧张和深深的反思,透过文字我们还能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让我们读读刚才你画的感受深的句子,一起交流。

3交流感受深的句子

句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 读

(2) 谈感悟

惋惜、无奈、对已逝时光的留恋。

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3) 把感悟用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句二 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8000日子比作 小水滴 时间流比作 大海(渺小 消失快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1) 读, 读出日子溜走的悄无声息 舒缓低平

(2) 算 我们度过了多少日子?想我们做了什么

(3) 读谈感悟

句三 过去的日子如薄雾

(1) 时间匆匆化为什么,结果怎样了

(2) 透露作者什么情怀? (惋惜无奈)

结合历史背景: 感到前途不明,无所作为 (伤感 抑郁 彷徨)

4结合实际谈启发

字里行间 句句段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你我不再是去年的样子,走过的日子不能重现,逝去的时光不能再来,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的感受吧

5时间名句:

中外古今文人墨客写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古诗、名言、警句,你知道那些说给大家听听。

6写感受

让我们用小小的笔书写自己读书后的感悟和心情吧

(1) 写 (2)读 (3)教师出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流季

赏《匆匆》寄书

春寒乍暖桃花开,

燕过呢喃不复来。

淡淡叙写寻常事,

匆匆墨客感伤怀。

古曲今词叹流季,

已是桑田变沧海。

岂能待到垂髫至,

惊觉梦醒鬓边白。

三布置作业

去年老师在博克里写了篇读后感《匆匆》时值一年,岁月又过一载,这里记下了老师的感触与心情,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师是怎样一种情怀。我笔写我心,同学们用自己的笔也写下你心情,也写一篇你的读后感。

四结束语

优美的下课铃声响了,这短暂的四十分钟结束了,这堂语文课的时光还会回来么?

师:

是呀,孩子们 这堂语文课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是 一去不复返

再过两个多月我们即将小学毕业了,走出校门踏入中学那天,小学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也是 一去不复返

数数已经走过的四千多个日子,这十多个春秋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仍然是 一去不复返

孩子们,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好好珍惜生命,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