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上追八大山人的李苦禅
【导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苦禅(1899—1983)是当代著名的大写意画家,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为齐白石门下得意弟子,齐白石曾语“英也过我,英也无敌,若老死不事大名,是无鬼神矣”。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后改名英,字励公,是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农家子弟,自幼爱好武术和绘画。1919年李苦禅只身到北京求学,因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只好落脚于慈音寺,靠从舍粥棚里取粥度日。考入北京大学勤工俭学会后,参加了由徐悲鸿主持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免费学习素描。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白天上课,晚上拉人力车挣钱,腊月里还穿着夹袍,十分清苦。同学林一庐看他学画艰苦异常,就给他取了个别号“苦禅”。“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李苦禅擅长之大写意画。李苦禅欣然接受。
“吴昌硕之后有齐白石,齐白石之后有李苦禅。”李苦禅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毕其一生从事传统文人写意画,禅味十足。李苦禅尤推崇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他曾说:“中国文人画到八大山人,在笔墨运用上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又说:“八大山人的画笔简意密,构图精审,足证其神思极清醒,态度极严肃,故能达到剖裂玄微,匠心独运,观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远境界。八大山人的章法,大处纵横排奡,大开大合,小处欲扬先抑,含而不露,张弛起伏,适可而止,绝不见剑拔弩张。这样自然在冲突中产生了和谐之感。八大山人的章法,字画的黑白与印章搭配得当,一丝不苟,仿佛京戏的场面:“一人出将,满台有戏;两人出场,顾盼生姿;众人武打,疏而不散。”对八大山人推崇备至。
对八大山人的画风的继承发展造就了中国现代画坛两位大师,一位是李苦禅,另一位是潘天寿。李苦禅对八大山人的画研究至深,他说“八大山人的墨,我过去都是一块一块分析的”。在杭州的时候,李苦禅与潘天寿一起切磋研究八大山人:“在纸上先点几笔,干后在灯或窗前逆光而照,看谁的墨得如烟云状为佳。”
李苦禅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为题材作画。他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尤其是晚年的作品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与八大山人画中鸟的白眼傲世不同,李苦禅笔下如其老鹰方眼造型,作品更多了朝气。
李苦禅晚年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盛夏图》,是用四幅丈二匹宣纸接成而画,花如盆,叶如盖,梗如臂,盛开的荷花、山石、水鸟组成庞大的画面,大气磅礴。清人陈鼎在《八大山人传》说:“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李苦禅之画亦然,可谓是青出于蓝者。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