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老辈人过春节散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盛大节日。人们期盼着欢度新春佳节,尽快享受过年的滋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滦河人。早年滦河街,不管大人小孩,都把春节当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孩子们盼过年,难得休闲几天,借机探亲访友,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早年老滦河过春节,从大年三十(除夕)到正月初五,正式活动不过六天。可是事前的准备时间却很长,至少得十天半个月。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淘米轧面蒸年饽饽。人们吃过腊八粥,就着手置办年货,筹备过春节。什么杀年猪灌香肠,宰公鸡绑掸子。赶滦河大集,逛年货市场,购买过年的吃食和调料。给大人小孩缝制过年穿的新衣裳,给至亲好友赠送礼品。扫房糊窗户贴年画,贴对联粘挂笺挂灯笼,等等,等等。用老辈人的话说,年前有忙不完的活计,没的一点闲工夫。
老滦河过年的节目很多,当地的民俗礼数也很多。这里,我不想泛泛地赘述老辈人过春节的那些事,只想说几段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过年故事,也是老滦河和我家祖辈传流下来的一些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
糖瓜祭灶王
早年滦河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了做些好吃喝,让家人尝尝年味,还有一项习俗,就是要购买糖瓜祭奠灶王爷。俗称“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糖瓜,是老滦河当地糖坊用米糖拔制的糖果(是圆圆的瓜型,中间是空心的),吃起来香脆可口,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喜欢吃的一种糖果。
用糖瓜祭灶,有许多说道。我家祭灶,都是由我父亲来做。我家的锅台后,设置有一块木制的灶王爷牌位。牌位上,张贴着拓印的灶王爷彩色神像。祭灶的时候,是给灶王爷上供。供桌上摆放的供品,有蒸的白面馒头、点心和水。然后,由我父亲给灶王牌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再把灶王爷神像从牌位上揭下来,用糖瓜沾凉水往灶王爷神像的嘴上抹糊几下,边抹糊糖瓜边念叨:“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祈祷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最后,就是把揭下来的灶王爷神像点火烧掉,把供品和糖瓜分给家人享用。当年我分得糖瓜的时候,双手捧着吃,别提多高兴了。
节前大扫除
早年老滦河有个好传统,就是节前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是老滦河祖辈传流下来的“扫房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搞卫生,彻底清扫室内的灰尘,清除院内寄存的垃圾。这项活动,没人号召,也没人领导,完全是民众自觉自愿行动。应该说只一项“约定俗成”的举动。
在“扫房日”这一天,我家都是把住房屋里的物件,全部搬到当院去,等室内卫生打扫干净,再一件一件地彻底擦洗,擦洗完一件往屋里搬一件。至今我还记得我母亲当年擦洗“蜡扦”的情景。早年,我家有一对锡制的“蜡扦”(摆放油蜡用的灯具),一尺五六寸高,铸有双“寿”字,设计得十分精致,是我母亲的陪嫁品。每逢过年扫房擦洗这个物件时,我母亲都是用碱水泡透的草纸沾着草木灰,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直到擦出亮光来,可见这是老人的心爱之物。
扫房这一天,我家还要糊窗户、贴窗花、贴年画。大人们要忙累一天,小孩子们围前跑后地也跟着高兴。
除夕团圆饭
逢年过节,节目很多。最让我开心的,还是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
我家是满族,老辈人喜欢美食,吃饭做菜讲究滋味。我小的时候,哪一年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都操办得十分丰盛,想方设法让全家人高兴。我家的除夕团圆饭,办过“二八席”(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大碗,四个大件);过年传统的“八大碗”(八个肉菜,全都用大碗盛装);也摆过“四凉、四热、四个大件”。我家置办酒席比较讲究,舍得花钱购精料,下功夫。我家有几样深受家人欢迎的传统菜,几乎每年的“团圆餐桌”都上。一是红烧肉,二是汆白肉,三是拔丝山药,四是自制香肠。我家当年做的红烧肉,不像现如今饭店里做的那种“扣肉”(长条、切片、木梳背形),而是按照满族传统做法的方块肉(二寸长、二寸宽、半寸厚),我们叫它“红肉”,关键是味道好。我家自制的香肠,是选用自家饲养的年猪肉灌制的。肉质好、调料全、味道正,挂在厨房里风干一些日子,就变成“熏烤香肠”了。
我家除夕吃团圆饭时候,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在开饭前要给长辈拜年,论资排辈实行“三叩首礼”。比如说,我父亲给我奶奶下拜时,要先站在餐桌前,面对奶奶用满语叫声“额娘”,说:“给您磕下了!”然后双膝下跪,郑重其事地磕三个头。所有参加家宴的人都是这样,论资排辈地给长辈“三叩首”。再比如说,轮到我给长辈叩头了,我要先给奶奶磕,再给父母磕,再给哥嫂磕,凡是比自己年长的、辈份高的,都要每人给磕三个头。我奶奶说:“我们八旗人家是重礼法的,讲究尊上、敬老、好客、守信,晚辈不尊敬长辈可不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