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朱自清
江南的朱自清
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彷徨,
羽毛般的飞扬
1925年秋天,朱自清告别了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也结束了五年辗转奔波、动荡不定的江南生活,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刚到北京,他便写下了这首《我的南方》。全诗缠绵悱恻,对南方倾诉了无限的向往和依恋,尽管他这时刚刚离开江南。
此后,江南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梦中,出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成为构成他创作内容和意象的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本书所收录的《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白马湖》、《春》、《扬州的夏日》、《看花》、《冬天》、《说扬州》、《南京》、《我是扬州人》,包括《背影》、《择偶记》、《儿女》、《给亡妇》、《买书》等等,都或以江南为情感聚焦点,或以江南的生活为表现对象,至少也以江南为叙述背景,江南始终是他的一个情结。到了晚年,这种情结并没有随岁月的消逝而冲淡,相反却愈发浓烈,所以他在《我是扬州人》中干脆直书:“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这种大声告白,切不可从字面上、从表格填写的某一栏一一籍贯或出生地的角度去理解它。它是朱自清对自己精神归属、情感趋向的最终认定,是朱自清对江南情感的总爆发。
江南,对朱自清来说,不仅是他的家乡,是他度过青少年的地方,是他亲人安眠的地方,也是他辗转奔波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还是他创作的题材宝库,灵感源泉,更是他审美触觉最敏锐、情感趋向最坚定的地方。江南,赋予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质地和美学个性。可以说,江南是朱自清的根,没有江南就没有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
朱自清与江南的直观联系诸如家乡、亲朋好友、青少年时代、辗转奔波的生活等等,想必大家多少都有了解,略去不提。这里谈~谈作为他的艺术质地和美学个性的江南。
提起江南,人们的最直观的感觉是温润的气候、秀丽的山水,是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是牧童短笛、小桥流水,是白帆朵朵、稻香阵阵,是昆曲、越剧、吴歌、评弹,是茶艺、陶瓷、刺绣、烹饪,是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吴敬梓,是唐伯虎、吴昌硕、徐悲鸿、傅抱石……,不错,江南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文化地层特别深厚、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似乎空气都散发着清新柔美、温文尔雅的气息,草木都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趣味。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土地上,朱自清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个性怎能不打上深深的江南烙印?
不妨从水谈起。朱自清对水有着特别的迷恋。他的散文中,有湖,有河,有潭,有塘,有瀑,几乎写尽了江南水的各种形态,无论是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还是吞青吐绿的白马湖,抑或绿得醉人的梅雨潭,都那么清丽缠绵,惹人遐思。而朱自清一写到水,也才情勃发,灵思飞动,笔触圆转浏亮,思绪绵远悠长。他北上以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北方没有水”。别简单地把这看作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性,因为在朱自清那里,水意味着一个审美对象,更意味着一种审美方式。在江南文化中,水具有独特的蕴含,它既是实指,也是一种文化特征,一种文化符号——人们常把江南文化称作水的文化,江南的青山绿水千百年来不仅为江南文人抵御压力、释放苦痛、舒展精神、张扬智慧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因而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而且水的轻盈灵动、清新秀美,赋予了江南文化柔婉细腻、精巧雅致的特征,打磨了江南文人灵敏精微的审美触觉和审美追求,塑造了江南文人温婉舒卷、精巧绵密的美学个性。即如朱自清,他的感受的细腻,笔触的灵巧,描摹的鲜活,文字的圆转,没有豪放强悍、雄奇阔大的气象,却富于玲珑剔透、温婉蕴藉的风致,本书所选各篇,大体都有这种特点。
这种感受的细腻和表达的深致也体现在朱自清对语言文字的精确把握上。在现代作家中,朱自清大约是不多的有着明确的文体自觉和文字追求的人,他考究着不同的句式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琢磨着每一个字的用法,玩味着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他在《欧游杂记》的“序”中特地提到他在文字经营上的苦心,本书所选《话中有鬼》、《不知道》等文也直接记录了他的这种考究琢磨玩味。他总是探索着各种文体和各种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清丽缜密或朴素真挚,描摹精严或粗笔勾勒,华彩铺张或文约意丰,白话夹杂文言或全用口语,他尝遍了美文、游记、小品、随笔、杂感、读书笔记等所有散文样式,并且在各种样式中都留下了出色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没有留学生的洋腔洋调,也没有冬烘先生的陈腐气,清新自然,质朴圆润,是现代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朱自清在文体和语言文字方面的追求,叶圣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水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水的因物赋形之无常态常势,也意味着一种“逝者如斯”的生命过程,意味着一种自由的品格和境界。它锻造着江南文人内在化、心灵化的审美趋向,也启迪着江南文人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个性的追求去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通过对身边事物和个人趣味的赏玩去享受智慧的愉悦。朱自清也在寻求着人生的趣味生活和自由境界,他始终以真性情投入生活,从自己的情感世界出发,沿着感性的通道向人性方向迈进。他通过对自我的解剖来折射人生,多的是温柔敦厚的不满,是沉默的悲悯和低回的“疑问”,而不是尖锐的呐喊,譬如《阿河》、《哀韦杰三君》等等。于是,他的散文有了一种清澈透亮的让我们感动的人生意味。正因为这种对自我经验的尊重和从心灵出发的言说方式,使朱自清始终保持着单纯、自然、朴质的思想风度和艺术风度。
强调朱自清的江南特性,意在突出他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质,正如我们指认北京的老舍、陕西的贾平凹一样。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选择,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在编排上,注意把内容性质大致相同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完全按时序;但也考虑到时间因素,所以在文末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以帮助大家从创作历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朱自清。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