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破产家庭的缩影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练,意境深邃,虽以记事为主,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感情。同时,虽取材于家庭平淡琐事,却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文章劈头一句就开宗明义,落笔点题,显得干净利索,没有闲笔。“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点题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紧锣密鼓地直接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从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写起。这样写,一方面能攫住读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作铺垫。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这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寥寥几笔,给整幅画面敷上了惨淡的、衰败的、哀伤的灰冷色彩,从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由于家庭的猝然变故,父亲即使有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也无法振兴家业,恢复原有的生活水平。父亲在“我”悲伤至极、簌簌落泪之时,以“天无绝人之路”的话来劝慰“我”,也用来聊以自慰。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他父亲为谋事得求爷爷拜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故说定不送行,权且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这对“我”也算是够关心的了。后来父亲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执意决定还是亲自送“我”去,“我”两三回阻止也不顶用。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致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父亲的形象更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多次流眼泪。
父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困难。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看到他这种艰难的、毫不利索的动作,实在于心不忍,为之难过。他为什么这样完全丢掉了作为尊严的父亲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爬上爬下呢?原来是为了买橘子给儿子。前人有云:“子骑父作马,父愿子成龙。”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再看下边的两个细节吧: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那么,父亲是不是一直这样疼爱着儿子呢?请看作者最后一段回忆父亲近几年来的印象吧。近几年来,尽管“我”和父亲劳碌奔波,家中光景还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亲老境颓唐,免不了产生“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的哀伤情绪。中外反动势力的敲骨吸髓,使父亲喝够了人生苦酒,满腹怒气,又能够向谁发泄?向社会吧,弄得不好会招致飞天横祸。向亲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过日子,何必去勾动别人的隐痛呢。但是,满腔郁怒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发怒的惟一场所,“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在感情上产生了隔膜。所有这些,难道能去责难父亲吗?当然不能!父亲是出于无可奈何,促使父亲这样做的,是当时的罪恶的社会。“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作者泪光晶莹,叹息不已。这与其说是针对父亲的,毋宁说是针对下层社会里千千万万的破产贫民的。
在文艺创作上,一个高明的作家应是独具慧眼,苦运匠心,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剥笋,鞭辟入里,从一家一户而看到整个社会,从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这才是艺术的典型。我们纵观《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画的仅是父亲背影这个动态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灰暗的社会世态,竟构成了千千万万破产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缩影。这正是作品的社会意义之所在。《背影》在当时影响极大,以后又备受推崇,看来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练,意境深邃,虽以记事为主,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感情。同时,虽取材于家庭平淡琐事,却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文章劈头一句就开宗明义,落笔点题,显得干净利索,没有闲笔。“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点题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紧锣密鼓地直接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从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写起。这样写,一方面能攫住读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作铺垫。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这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寥寥几笔,给整幅画面敷上了惨淡的、衰败的、哀伤的灰冷色彩,从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由于家庭的猝然变故,父亲即使有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也无法振兴家业,恢复原有的生活水平。父亲在“我”悲伤至极、簌簌落泪之时,以“天无绝人之路”的话来劝慰“我”,也用来聊以自慰。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他父亲为谋事得求爷爷拜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故说定不送行,权且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这对“我”也算是够关心的了。后来父亲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执意决定还是亲自送“我”去,“我”两三回阻止也不顶用。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致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父亲的形象更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多次流眼泪。
父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困难。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看到他这种艰难的、毫不利索的动作,实在于心不忍,为之难过。他为什么这样完全丢掉了作为尊严的父亲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爬上爬下呢?原来是为了买橘子给儿子。前人有云:“子骑父作马,父愿子成龙。”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再看下边的两个细节吧: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那么,父亲是不是一直这样疼爱着儿子呢?请看作者最后一段回忆父亲近几年来的印象吧。近几年来,尽管“我”和父亲劳碌奔波,家中光景还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亲老境颓唐,免不了产生“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的哀伤情绪。中外反动势力的敲骨吸髓,使父亲喝够了人生苦酒,满腹怒气,又能够向谁发泄?向社会吧,弄得不好会招致飞天横祸。向亲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过日子,何必去勾动别人的隐痛呢。但是,满腔郁怒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发怒的惟一场所,“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在感情上产生了隔膜。所有这些,难道能去责难父亲吗?当然不能!父亲是出于无可奈何,促使父亲这样做的,是当时的罪恶的社会。“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作者泪光晶莹,叹息不已。这与其说是针对父亲的,毋宁说是针对下层社会里千千万万的破产贫民的。
在文艺创作上,一个高明的作家应是独具慧眼,苦运匠心,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剥笋,鞭辟入里,从一家一户而看到整个社会,从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这才是艺术的典型。我们纵观《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画的仅是父亲背影这个动态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灰暗的社会世态,竟构成了千千万万破产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缩影。这正是作品的社会意义之所在。《背影》在当时影响极大,以后又备受推崇,看来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练,意境深邃,虽以记事为主,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感情。同时,虽取材于家庭平淡琐事,却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文章劈头一句就开宗明义,落笔点题,显得干净利索,没有闲笔。“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点题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紧锣密鼓地直接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从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写起。这样写,一方面能攫住读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作铺垫。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这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寥寥几笔,给整幅画面敷上了惨淡的、衰败的、哀伤的灰冷色彩,从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由于家庭的猝然变故,父亲即使有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也无法振兴家业,恢复原有的生活水平。父亲在“我”悲伤至极、簌簌落泪之时,以“天无绝人之路”的话来劝慰“我”,也用来聊以自慰。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他父亲为谋事得求爷爷拜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故说定不送行,权且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这对“我”也算是够关心的了。后来父亲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执意决定还是亲自送“我”去,“我”两三回阻止也不顶用。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致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父亲的形象更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多次流眼泪。
父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困难。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看到他这种艰难的、毫不利索的动作,实在于心不忍,为之难过。他为什么这样完全丢掉了作为尊严的父亲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爬上爬下呢?原来是为了买橘子给儿子。前人有云:“子骑父作马,父愿子成龙。”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再看下边的两个细节吧: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那么,父亲是不是一直这样疼爱着儿子呢?请看作者最后一段回忆父亲近几年来的印象吧。近几年来,尽管“我”和父亲劳碌奔波,家中光景还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亲老境颓唐,免不了产生“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的哀伤情绪。中外反动势力的敲骨吸髓,使父亲喝够了人生苦酒,满腹怒气,又能够向谁发泄?向社会吧,弄得不好会招致飞天横祸。向亲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过日子,何必去勾动别人的隐痛呢。但是,满腔郁怒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发怒的惟一场所,“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在感情上产生了隔膜。所有这些,难道能去责难父亲吗?当然不能!父亲是出于无可奈何,促使父亲这样做的,是当时的罪恶的社会。“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作者泪光晶莹,叹息不已。这与其说是针对父亲的,毋宁说是针对下层社会里千千万万的破产贫民的。
在文艺创作上,一个高明的作家应是独具慧眼,苦运匠心,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剥笋,鞭辟入里,从一家一户而看到整个社会,从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这才是艺术的典型。我们纵观《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画的仅是父亲背影这个动态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灰暗的社会世态,竟构成了千千万万破产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缩影。这正是作品的社会意义之所在。《背影》在当时影响极大,以后又备受推崇,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