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求学生涯总结
题记:走出象牙塔,未来是一片海阔天空。
随着昨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结束,我的学生生涯开始画句号,接下来一系列的离校手续结束后,就真的要离开校园这个象牙塔了。
从学前班开始,带着学生这个身份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每次聚会,亲朋好友总是重复问起“什么时候毕业?”时,甚至让我有些尴尬,也会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毕业。
如今,毕业的曙光已经照亮,站在校园与社会的分界线上,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感悟,就权当是对校园学生时光的一个总结。
宁自负,毋自卑。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并不是我认可自负,而是相比起自卑来说,我更倾向于自负,因为自信真的太重要了。不管从中考、高考还是大学期间经历的一些事情,自己都从自信中受益匪浅。
记得自己中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的成绩很差,与理想中的高中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那时候就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多想些“正能量”的事情,比如“之前多次模拟考的成绩都是很好的”,“这次的成绩只是特例,中考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等等。当然除了正向的暗示外,还是需要好好总结下模拟考的错误之处,否则自信就成了毫无根据的自恋了。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试着给自己定下一些可能需要我们踮起脚尖或者跳一跳才能够到的目标,再带点自信地去坚持,相信一定会有尝到甜果的那一刻。
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自己。
面临中考或者高考的你一定过抱怨过永远做不完的题,至少我自己曾经也在心里无数次地抱怨过。尽管在别人看来我成绩还不错,做起题来应该有点”乐此不疲“,但如果可以选择,谁喜欢做那么多无聊的题目呢?!我们必须经历中考高考才能进入”自由“的大学。
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时间自由,再也没有做不完的题目,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社团、参加各种比赛、听各种讲座、阅读各种书、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总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所有,释放被中高考压抑的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那些可以让自己内心”热血沸腾“的事情。
你只需要多点好奇心,去尝试你想尝试的一切,并且在各种尝试中试着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记下那些能让你兴奋的时刻,找到真正的自己。
培养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
还记得大一时英语老师说”培养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很重要“,那时候还不懂,现在发现确实是”真理“,因为是生活而不是工作决定了我们成为怎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个工作很优秀,生活却很无趣的人,我想应该是件挺寂寞的事情吧。因为一旦你停止了工作,你就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中。就像《美人鱼》中邓超饰演的富豪刘轩一个人在办公室唱着”无敌是多么寂寞,无敌是多么空虚,独自顶峰中,冷风不断的吹过……“
所以,试着去培养一些可供你在工作之余消遣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之余去认真地体验一下生活,或许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无聊时记得去图书馆转转。
看课外书这件事情基本就是大学开始的,因为在那之前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家里好像也没有藏书。上大学前计划在大学期间看完30本书,结果这个任务一年就完成了,因为有太多的自由时间了。
印象中每次去图书馆都很开心地抱一堆书回来,当然我也是一本本地看完后才归还的,而不是让它们寂寞地站在书桌上。看得多了以后就慢慢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一次的阅读就像是跟一位智者在交谈,而我可以放肆地汲取他们的“营养”。慢慢地你也会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大概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吧。
如果无聊了,记得去图书馆转转,随手翻开一本书,或许就能找到人生中的“知己”。
先动脑后动手。
这大概是读研期间比较大的感触吧,做项目以及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事后才意识到的无用功。折腾了几次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无用功,所以才有了这句“先动脑后动手”的感悟。
大概也是和“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道理,在做事情前把前期的基础工作做好,往往能够让整件事情完成得更高效更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事倍功半。
当然,既然提到动脑就不得不说逻辑性,因为只有学会了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掌握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去分析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当前的任务。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记得先从整体上去做规划,再去动手做具体的事情。
适合比优秀更重要。
这个感悟是在求职季找工作时体会到的,或许找另一半也一样吧,适合比优秀更重要。一开始写简历的时候,习惯性地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比较有”含金量“的经历往上写,但后来发现这样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
相反地,那些看上去并不是很起眼的小事情,却因为跟工作岗位性质更匹配而受到青睐,因为对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这个岗位的员工。
其实爱情也是如此,我们不必一味地想着遇到一个条件多好多好的TA,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这样两个人才能以同样的步伐走一辈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