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愿望的优秀的散文

文章 2019-07-17 20:14:30 1个回答   ()人看过

总是习惯了在家过春节,在家过元宵,在家过中秋。家乡这些节日的种种习俗,总是觉得顺理成章,无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认为全中国都一个过法。直到某一天,离开了家乡,去外地读书,又在外地工作,才猛然发觉那些节日还有另一种过法。那时那刻,家乡的种种陡地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家乡的一切都是好的。逢人问起,总可以滔滔不绝的畅说一通,然后竟然会觉得家乡的种种习俗与其他地方无一相似之处,说到精彩之处,那一幕幕一串串总可以像电影胶片在荧幕上依次闪过般在我脑海中穿过。

元宵节吃元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家乡人却偏偏让汤圆代替了元宵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当作早餐前的未知名餐吃上了。汤圆是正月初一的必吃餐,可能是取其“圆义”,希望一家人终年能团团圆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起始,头起好了,终年都会如初一那天和美的进行,这是善良的人们美好质朴的愿望,虽然不可能完全如其所愿,但也算是一种安慰,美好的自我欺骗。美好的让人们不约而同的都相信,都自觉的来如此想。我不喜欢吃糯米类的食品,但每年正月初一该吃汤圆时,妈妈总是煮了我名下的,我也总会毫不犹豫的吃下去,因为我也喜欢美好的祝愿,哪怕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在骗自己。

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十五就吃甜浆稀饭。乍一看这名字,还以为是什么甜食,其实不然,它是咸品,是用米和着豆汁熬成的。把泡得黄亮的豆子用石磨磨成乳白泛着泡沫的豆汁,倒入锅里,再将米淘洗干净,也一块放入锅内,用旺火熬到汁开米熟时,撒上一颗颗橘子皮熏过的黑红米白相连的半精半肥腊肉丁,浇上一勺密封在地窖里的小麦酱,放上些许的盐,均匀的搅上几勺,盖好锅盖,拆去灶里的大块木柴,扔上几个玉米莛,用小火焖着。在缓缓的微火上,肉丁中的油沁出来,混着麦酱的微甜的麦芽味,一块渗如锅内的每个角落。揭开锅盖,香气扑面而来,再趁热点缀几片葱花,就可以出炉了。

尝尝,没有皮蛋粥的清凉,但有其爽滑;没有八宝粥的丰富的原料,但营养绝不亚于八宝粥;没有绿豆粥的绿豆般的绿,但有青翠的葱绿,还有一丝淡幽的麦芽和豆汁香,说其色香味俱全,毫无夸张之辞。

而最重要的是,它身上还肩负着一个“使命”:听老人们说,吃甜浆稀饭是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因为稀饭在家乡又叫糊糊,吃了甜浆糊糊,就可以让它糊住田里的杂草,杂草就不长了;让田里的黄豆(甜浆糊糊的主要原料)(在此代指所有的农作物)能更好的吸收到充足的养料,也就能长得更旺。小时候,听完了老人的讲述,就一个劲的点头,嘴里也“哦”个不停。现在,我知道了,这跟吃汤圆一样,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因为现在我已清楚庄稼能否长好与是否吃了一顿稀饭没有什么关系,但每年正月十五吃甜浆稀饭时,我总是很严肃,吃完后也不由的生出欣喜之情,欣喜庄稼可能会因为我们遵循了祖宗的习俗而长得很旺。如此美好的愿望,在渴望美好的人们中,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今年,我吃上了正月初一早上的汤圆,却没能吃上十五的甜浆稀饭,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与遗憾。可是当晚上看到那轮时而被乌云遮盖时而又因云破而显露天空的圆月时,心里释然了许多:可能以后还有元宵节不能与家人共度,不能吃上甜浆稀饭,但在心里深处,我却始终有着那个美好的愿望,而且从来都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都不会忘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