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腔情缘经典散文
吼一声大秦腔激情燃放,捧一把黄泥土荡气回肠。永远不变的是那咫尺戏台演绎着悲欢离合,高亢激昂的腔调就像陕西人的油泼辣子一样,在心中热辣滚烫。
——题记
“事急了才知把佛念,口内含冰满腹寒……”听,刘家沟的庙会开始了,今天的全本戏是《金沙滩》,加演折子戏《徐策跑城》想必这会台下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只等那装扮整齐漂亮的演员从大幕后走出来。脸上的油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分外耀眼。那暴鼓一声响,锣声紧随其后,倒八锤刚完,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然后是那一阵鞭炮声。家乡的习俗,开场戏必是要放鞭炮的,为了喜庆也是通知大家开戏了。听到炮声,拿上小板凳就往戏台底下赶,有的已经早早候着了,想着从头到尾看完全本,去头去尾就没意思了。逛庙会的年轻人对看秦腔没多大兴趣,为的是约上几个好友,到处走走看看,再找个啤酒摊,吃点喝点聊一聊。戏台下面总有一片场地专是为老人坐的,清一色戴着麦秸杆编的草帽坐着小板凳,他们都是忠实的戏迷。
每次看戏,我总会去戏台最前面,站在中间太招摇,于是在边上找个空位,由于身高可以清楚地瞅到台上的一切,觉着挺好,敲鼓的大叔很有激情,还能看见拉板胡的手指在弦上移动。不是妄言,我平时看过好多剧目,对其中的剧情也颇为了解,当看到戏报贴出来,就全晓得了,但仍然很期待,因为在电视和现场看有不一样的感觉,喜欢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了解剧情,又离戏台近,演员的一举一动全都一览无余,当他们的唱词、动作出现什么错误和漏洞,都能发现,久而久之,看戏时找演员的破绽成了我的另一种乐趣。有些人说,本想着看秦腔,却又看不懂剧情,演员说的啥一句也听不清,所以也就放弃了。对于我来说,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听戏台上唱完上一句,我就能接下句,前场刚完就知晓下场要演啥。台下的老人,一个正在为另一个讲述着剧情,穿红袍的大官为了报仇,杀了穿绿袍的驸马,穿黑衫的郎中却救了他的儿子,边看边谈论,不亦乐乎。
秦腔,古老的剧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在西北五省区,省、市、县秦剧团林立,演出公司和自乐班更是数不胜数。秦腔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高兴时也唱,哀愁时更应该吼两句,一下子就畅快了许多。秦腔的音律有着特殊的表达方式,时而欢快,时而低沉,婉转顿挫。不管在什么地方,一听到板胡声,眼前立马一亮,每根神经都绷紧了。从听秦腔,看秦腔,唱秦腔再到研究秦腔,一路走来乐此不疲,日子越长,感情越深厚。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探寻自己的喜好,一件事高兴的时候会做,低落的时候也会去做。人活着要有追求和理想,如果看轻了一切,生无可恋,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很偏爱欢音二六,但苦音慢板也不错。看着敲暴鼓的双手上下挥动,整个身体都在抖动,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融入了舞台的中间。时而在金殿上参拜,转而又到了沙漠荒丘,刀戈相争。三步五步已经走过百里长路,落幕开幕便是一年半载,咫尺戏台演绎人生百态,红蓝黄绿显现善恶忠奸。
大秦腔,世间不一般的声音,黄土高原上的天籁,我相信,它会伴我走过四季秋冬。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