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上空的月亮随笔杂文随笔
那一天,暮色穿透乡村,校园里书声琅琅。我们隔着窗户,瞄着那个敲铃的老师,慢悠悠地扬起手中的绳子,做出挥毫写撇的动作。放学铃声还没敲尽,我们已经像箭一样,射出教室。出门便是路,两旁的庄稼在身边急速闪过,长到路中间的叶片,被一个个跳动的身影摩擦得窸窣作响。我们与神话有个约会,跑得比兔子还要快。
庄稼们并不着急。那些稻子,已经早早地换上了金黄的袍服。春天的油菜花也是这样,绿转黄来,铺成一片,漫无边际,那是皇家气派的高贵色彩。我猜想,稻子也和我们一样含着喜悦,只不过历经黎明黑夜、响雷闪电和台风暴雨,已变得从容镇定了。它们,一排排地站在田间,低下头,看着一群追风的少年,虎虎生气地擦肩而过。
祖母也和我们一样的性急,不停地揭锅察看,满屋子的香气游走,弄得一只狗跟着她的小脚和拐杖,摇头摆尾,来回追随。祖父站在田埂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祖父注视的是稻子,那是他种植了几十年的一种作物,此刻正在静静地灌浆。他随手捋下几粒,轻轻一掐,立时,便流出浓稠清香的米浆汁。天边的一抹红云,映着他花白的须发。其实这只是习惯性的一种动作,对于农民而言,目眺丰收,就是品尝幸福。
令我们失望的是,母亲还没有回家,还在田间忙碌。母亲的忙碌是具体的,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么大的节日,仿佛于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劳作之日。她步履匆匆地扛回一筐筐收割好的豆荚,顽皮的黄豆争相蹦出,跳得满地都是。母亲的身上,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草香味。等她汗流浃背地驮回最后一捆,夜色已经来临。祖母面前的桌子上,已经像杂货小店一样,隆重开张了。
我们团在一起,围在一起,啃着月饼,喝着鸭汤,抢着鸡腿,争得脸红脖子粗。父亲和苏东坡一样有雅兴,倒了一杯酒。他教学生们读过“床前明月光”,知道许多和李白一样有名的诗人,只喝得回到唐朝,脸红如霞。看啊,月亮被我们吃出来了,竟然也是红着脸庞,从东边来。月亮是害羞的吧,或者也像父亲一样喝了一点酒,像是带着柔软的笑意,从东面一块更大的稻田上空升起来,飘浮于天,俯瞰人间万户。
母亲拿出备好的一份薄礼——从家前屋后采摘的梨子、苹果、菱角、荷藕,还有从小店里买来的香烛鞭炮,以及十几块月饼,供奉月神。母亲其实还有一份厚礼,摆在田间,那是几亩丰收在望的稻子,平铺在地里。整个乡村被稻田层层包围,那是农人们精心准备的一份丰厚而盛大的祭礼。我们在院子里,其实是置身于一大片稻田之间,浸泡着月光,猜度着嫦娥的美丽。之后,在母亲的剥豆声里,沉沉睡去。母亲像一轮月亮,守着我们的梦境。
稻田的上空,挂着圆圆的月亮;我们的旁边,坐着祈福的母亲。中秋之夜,良辰美景,兼有亲人在侧,美食果腹,最妙。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