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随笔:清明时节话清明
春天,在我们的期盼中,悄悄的来了。来的那样轻,来的那样静。池塘生春草,越是临近清明,就觉得越是需要清明。
清明之前,春天的麻烦不断,立春立意,乍暖还寒 。惊蛰雷起,春分地干。春天的步伐紧一阵,缓一阵的。于是我们期待春天的心情也跟着热一阵,冷一阵。
古书这样写道,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而我的感触是,走过四个节气的希望,到了清明,天清地明,水清山明,我们要的春天好透了,于是,人们启窗纳凉风,脱棉换轻裳 。。。。。。
这时,最应该来的就是雨,清明的雨,在诗人的笔下不知飘了多少回,而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春。细微的春雨淅沥而下,人们在盛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中,认识了一位问路寻酒的异乡人。也成就了人们对杏花村的向往与想象。有趣的是,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这首名诗,很可能是一桩美丽的错误,是不是著名的诗人杜牧所写,还有待考究。
人们总是这样,愿意相信真相也愿意相信传说,所以不管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每逢清明节来临,人们就会想起,念起这首诗。其原因很简单,这首诗反应了人们清明节的共同情感与心声,这错那错,心情不会错,心声也不会错的。
春天要清明,活着的死去的更要清明节。虽然两回事,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一样的。【梨花风起正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与清明节,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
人的一生,回望先祖,一条生命的长度,让我们够得着的,有记忆的一般不会超过四代。再往上溯,便会模糊。因而,人们的思时之敬,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
那么,我们怎样尽思时之敬呢?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亲自的编辑一则纪念斯人已去,犹忆其影的短信,然后分别发给与这个人相关的人,以表达对这个人的哀思与祭奠。其实真的还有好多比焚烧纸钱更环保,更有意义的纪念形式。听一段音乐,唱一首老歌,献一束鲜花,写一段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逝去的人的怀念。还可以去公园,清扫烈士的墓地,站在墓碑前洗涤一下自己的灵魂,还可以借网络的平台在自己的空间写一条说说,发表一篇日志,倾诉我们对逝去的亲人要说的话。还可以亲手植上一棵树,让树的一年四季摇曳我们的哀思。。。。。。
清明节了,我希望这不单单是节气的清明,自然的清明,她还是我们身处这个地球的清明,是我们生活这个国度的清明,是我们政治权利与所有体制的清明,是我们所处环境与社会现象的清明,是我们用的,吃的,铺的,盖的清明,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清明。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