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散文

文章 2019-07-17 17:59:16 1个回答   ()人看过

现行的教育制度,高中毕业以前学校所学,可以直接的说目标明确,直奔高考登科,学历的高低是专业化的等级标准,除了凤毛麟角极具天赋的顶尖高手,到后或院士之类的峰顶,剩下的大都会在专业阶段性完成之后,如婴儿般呱呱落地,重生在社会生活中。

有些专业人才不离所学所知,在岗位上将学以用之,立栋梁于所在的架构,发挥着他人不易替代的位置,早些时候见过一建筑结构的专家,很让自己咂舌的是,他毕生40年专门收集研究建筑楼梯的设计与研究,从不改变和间断,终成业内此项的顶尖专家;而更大部分落地的时候,各种原因,无法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甚至不挨边。

而这种时候的能力最核心的发挥点,就是所学专业给自己无形影响的思维模式,古语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里也可等同于:一番专业一类人。

有些人会笼统的把文理科简单地分成两类思维模式:文科感性,理科理性。

其实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民族文化根基的影响,几千年中华文化细微到传统沉淀在莘莘学子骨子里的,仍然是感性的思维占具主流,如果在求学之间姑且抛开环境所受的感性因素,回到社会的生活中间,理性的思维能量仍不敌感性拉力。

到了物质极度膨胀的年代,价值观念日益凸显直接,更增加了价值体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宗教因素就在二个最极端的时代体现的分量最重,一是大灾大难的时代,二是盛世时代。

理性思维的链条是逻辑,感性的则是心灵驿动和归属。

专业在思维模式的理性和感性之间起到一个深究的决定作用,向内走得越久,越不能自己,就算你直入核心没有再究的可能,最终还得有一个解脱的可能,一是投入神的存在和归属,达到一种完整的内心宁静,还有一种就是一个转身,回到原点,仅存自己原有的内心,最简单纯净的一片空间,听风,看雨,赏着纷乱的周遭,梦一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