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行为论文
【摘要】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仅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因此,文章通过对我校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体育行为的功能及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体育行为;情感引导
【Abstract】In this crucial period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e the right attitude and good sports of sports not only for their success in life through the University of great importance, but also to train students for life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sports is very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 Therefore, this paper to my school survey of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functions of sports and sports life of the long-term goals, how to train students for the good conduct of sport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orts act;Lead of feeling
一、前言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学院体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最终交结点。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对其今后一生的体育实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对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院在体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1. 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未得到重视,形成学校不愿投资,教师得过且过,学生自由“放羊”的恶性循环状态。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忽视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及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
2.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他们一般都不喜欢或不敢去参与需要一定的毅力、勇气和冒险精神、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经教师督促才肯练习几次。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反而减弱,这种现象女生尤其明显。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高职教育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缺课、逃课现象,这种现状对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三、体育行为的功能
(一)生理功能
1.对身体系统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仅能刺激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肌,使肺活量增加,胸围增大,还能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加强心脏的功能,对预防和改善高血压、冠心病有良好作用。同时,运动器官的每一个动作、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都是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使全身动作协调,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大大提高了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2.对肌肉、关节及骨骼的作用:通过运动增加了肌红蛋白含量和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数量,可使肌肉和骨骼得到更多的营养,使肌肉变得粗壮有力。而且还能减少肌体脂肪,有利于体型塑造。
3.对新陈代谢的作用:根据人体“超量恢复”的原理,在正常范围内,体育锻炼时能量消耗要在锻炼后加以恢复,并且超过原来消耗的水平。所以体育锻炼因能量消耗增加,从而促进了体内消化与吸收过程。对消化不良、便秘、胃下垂等有积极辅助治疗的作用。
(二)心理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格完整、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学实验表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可矫正沮丧、忧郁、自私、散漫等不良或不健全的心理;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乐观自信;能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互助精神;能使身心张驰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
1.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对事物认识后所作出的客观表现。它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展、发挥,同时它又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首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必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其次,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再次,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功能
体育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所以通过体育行为活动可以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1.体育行为活动可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少年儿童通过参与体育游戏和比赛,不仅可以学习到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能在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不仅可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进取、拼博精神,而且可以培养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品质。
2.体育行为活动以其特有的人际互动功能,已成为现代人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群体意识,体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另外,体育行为活动还具有非语言交往的特殊功能,使参与者之间通过示范、模仿、领悟等形体上的交流,在心领神会中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这种以身体姿势和运动动作等非语言手段为主的交往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从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亲和力,提高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而国际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增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了解、沟通和友好情谊。
3.体育行为活动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控制作用。
总之,体育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其他文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
四、体育行为的培养
1.运用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上要注意教材内容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动作,达到身心锻炼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还要懂得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兴趣。而体育游戏是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这种情绪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灵敏性、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能调节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的身体机能。
2.注重情感引导。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育教师在进行情感引导时,首先要遵循体育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身体活动中消除抑郁、烦恼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其次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主动探索,使他们产生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新动作的美感体验。另外,体育教师自始至终应重视自已教态的感染力,从尊重学生出发,做到目光期待、语言诚恳、手势恰当、表情和蔼,做到以情动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友好相处的亲近感,促进学生情绪和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提高。
3.根据学生的实际,上课内容、形式多样化。针对成高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应以基础体育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和认识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有特长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安排选项练习时间,其它学生应根据其素质情况引导他们进行选项,逐渐培养兴趣向特长转化。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利用社会场馆进行休闲体育和现代体育的介绍和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中设计自己的终身体育方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此外,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开设一些有关“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人体知识”、“卫生保健”等理论知识及社会普及类项目的组织编排和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课,并在课外体育竞赛中进行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的实践。
4.开展校园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要定期组织大规模的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或体育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会体育部等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加强体育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充分利用课外余暇时间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5.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价值观的认识。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娱乐和好玩”,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同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转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要加大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端正体育态度,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参与各种运动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要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生理讲座或理论课讲授,让学生充分、科学地了解自身,正确认识人体从事体育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益处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能长期热爱体育运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6.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完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同时也是“体育人口”的培育者,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要走出传统体育科目和传统体育教学的误区,追求时尚、现代的体育观念。应加强宣传和鼓动工作,克服惰性和“得过且过”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的“一专多能”和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主动锻炼,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兴趣,从而真正地认识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养成自觉锻炼、自觉学习的终身体育观。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是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应根据不断扩招的学生人数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场所,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
7.体育课教学应具有实用性。由于高职学生在大学的时间短,一般2年,最多3年,接受体育课教学的时间也较短。毕业以后他们首先面对的是择业,投入实际的社会工作和成为技术性较高的操作能手。因此,我们认为高职生的体育教学应延长到大学的全过程,其目的和方向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解剖特点,按照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水平及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小目标达到总目标,在提高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性、普及性的体育锻炼方法,对休闲娱乐性、快乐性以及家庭性的体育项目应具备积极的参与和组织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充满朝气和青春的活力。
8.体育态度的培养。体育态度是对体育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与引导。体育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其形成需较长的行为时间,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体育态度不同,会引起学生对某一体育行为的情感体验不同。正确的体育态度是体育行为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首要的一步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
【参考文献】
[1]庞中.成高及高职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与终身体育教育[J].体育函授通讯,2002,(2).
[2]吴暅晔.高职生体育课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龙和文.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管理的思考[J].山西体育科技,2006,(3).
[4]文红斌,马飞.体育行为对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科教资讯,2007,(4).
[5]高霞.浅谈高职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7).
[6]刘虎.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