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中“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形、模型、学具进行演示,有意识的设置让学生动手的情况,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将抽象的空间与几何图形具体化、形象化,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重视教具、学具的自制与使用
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动”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动”的欲望。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如操作演示法、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等。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操作还能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具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围一围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并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操作、练习的同时由感性向理性迈进一大步。
学生的“空间”和“图形”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