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员要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随笔

文章 2019-07-17 15:50:32 1个回答   ()人看过

青工G,因所在企业效益不佳,倒闭了。树倒猢狲散。他也被迫下岗,赋闲在家,托人找了几个工作,都以这样那样的原因借故推托,没有干成,时间一长,手头经济拮据,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但心急喝不了热汤,再去找活干,就难了。小G整日在家唉声叹气的,牢骚满腹,但也无可奈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我想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猴子下山进入一片丰收在望的玉米田,偷玉米。猴子先掰一只玉米,揣入怀中。抬头一看,前面又有一只大一点的玉米。猴子急躁,遂扔掉怀中的那一只,伸手去掰更大一点的那一只,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只更大的玉米,于是,掰一个扔一只,掰二个扔一双,扔了又掰,“流水作业”。俄顷,猴子走出田头,手头上也没有一只玉米。白白浪费时间。一次次机会一错再错,这山望那山高,最后,空手而归。找工作就象掰玉米,找到了尽管不如人意也得赶快去干,做了再说。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是犹柔寡断,错失良机,事后追悔莫及。大龄青年择偶也如此,拿着放大镜去照别人,左挑右挑,青春易过,高不成,低不就,后悔莫及。

下岗职工再就业,假如不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放弃“标签”的话,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要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玉米”,把转瞬即逝的来之不易的机遇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让他干清洁工,嫌脏。开间小店,辛苦。干搬运工,太累。干机修工,太脏。如果不转变择业观念,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级。而且,择业高档化,就会出现就业难,且难于上青天。所谓择业高档化,就是人们在择业时,既追求高收入,又要求工作轻松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例如,国人的孩子长到二十几岁,仍靠父母“输血”,安逸的过日子。洋人则不同,早已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投入到孩子身上的心血是无条件的,无价码的。择业高档化,使子女对工作挑肥拣瘦,父辈们不遗余力的充当“诸葛亮”。这样,就业机会一次又一次丧失,弄得家庭危机重重,到时候“突出重围”就难了。农民工进城,勤劳吃苦的美德带来了,脏累活抢着干,着实抢了一部分城里人饭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失业人员要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及早调整择业观念,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退一步说,即使目前工作并不满意,有活干总比没得干强,先试一段时间,混口饭吃吃,要知道生活第一。不管待遇如何,没事干实在无聊,失落感太强了。然后等待机会,东山再起,重新调整工种也来得及。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去找一个理想的职业。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