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别后故事

文章 2019-07-17 15:21:27 1个回答   ()人看过

2013年8月9日,汶川地震过后的第五个夏未秋初。

夜间十时许,天气依然热得使人犹如置身蒸笼之中,北川市街头挤满了无处遣夜的人们,到处灯如白昼沸沸扬扬。随着一阵急促的喇叭声,一辆黑色“广本” 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只有高速公路才能见到的速度招来了路人的纷纷斥责,可一句骂声还没出口时,它又已经从街头车流中风驰电掣般地消失了。

驾车人叫李玫,北川市立医院著名的脑科主任医师。“5.12”抗震救灾时的特级功臣,也许没有人能够相信,这玩命般的驾车人竟是这样一个外表看起来相当文静沉稳的职业女性。

中午,她为一个脑肿瘤病人开刀,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超强度工作,几乎彻底耗掉了她的全部体能。可下班后还没来及啜上一口热茶,医院来的一个特急电话又把她赶出了家门。电话里,王院长以绝无商量余地的口气,要求她极速到位。多年间形成的职业习惯使她清楚地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个相当特殊的任务。尤如军人那样,一股迎战前的高度亢奋使她忘记了疲惫。她一路按着喇叭,以近乎特技表演的速度向着市立医院急驶。

北川市立医院三楼急救室门口,那“家属止步”的警示灯亮起来的时候,十几个与病人同来的随行人员被阻止在门口。胖墩墩的王院长把李玫迎进了急救室,一边为这还急促喘着气的脑科专家换上手术服,一边抓紧时间介绍着情况。

原来,当北川这个小山城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人们依然无法忘却那天崩地裂所留下的惨痛。在社会各阶层的倡议筹划下,今年八月,北川市举办了首届大型文艺汇演。来自许多省市的文艺代表队,以精湛的表演形式重现着“5.12”,同时为北川市的新生讴歌喝彩。今夜是演出的最后一场,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来自辽东半岛的一个女歌手突然昏厥在舞台上,刚好坐在前排观看演出的是北川市五套班子的领导干部。市委陈书记当即给王院长打出电话,以郑重严肃的口气要求马上组织最好的医疗班子,采用最尖端手段,务必保证客人朋友的平安。

王院长用少见的言简意赅方式介绍了上面内容。

“汇报常规检测结果!”用全套手术服把自己彻底封闭了的李玫, 向值班护士长发出了命令。

“血压118/78,心率65,体温36度C。”护士长口齿清楚的应声回答。

“……不可能,重测!”李玫微微一怔,斩钉截铁地发出第二次命令。

很快的,再次检测又出来了,可是与第一次几乎没什么差别。任何具有一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那都是健康的人才能具有的体征数据,可相对于这个尚处在深度昏迷的女病人,又该作何解释。李玫皱起了眉头,她预感到今夜有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了。

炽白的聚光灯下,女病人纹丝不动地躺在手术床上,苍白的脸庞犹如一尊玉瓷观音。她约莫三十来岁,长得非常美,虽双目紧闭,但眼角眉稍依然透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特质。可李玫此时根本无睱去顾及这些。这个以优异的成绩从欧洲留学回国的医学博士,多年间积累下的临床经验使她首先肯定的是,这个病人没有生命危险。可问题在于,要让她从昏迷中解脱出来,必须首先了解导致她发病的原因,可此时此刻,又有谁能来提供这个答案。

“陈书记又来电话查询了。”耳边,王院长轻声地说着,他的额头渗出了微微的汗津。

李玫瞧了瞧身边那根本用不着的手术器械,轻轻地吐出一口气。她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扒开病人的双眼,尤如一个深山寻宝的人那样,屏着呼吸,认真地检视着这尊玉观音。她发现病人的瞳仁清澈得犹如一泓清泉,映着灯光闪闪发亮,明显有某种无法叫出名堂的物质在那里活动——病人没有病!

“请求组织上批准启用RB3!”李玫直起身子,字字清晰地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高,却把大家的耳鼓震得“嗡嗡”作响。金丝眼镜框后面,李玫俊俏的大眼睛闪闪发亮,直视着王院长。

RB3——“脑波检测仪”的代号。这是今年春季我国医学界的一个重大科技突破,它能对病人的脑结构进行精确探测,从病人的脑波活动中,捕捉并分析出病人的脑思维,从而迅速摸清病情,有效地制定出应对方案。它在初试阶段,经国内外医学权威以最严格苛刻的方式去反复实验论证,最终确定为21世纪特殊的科技贡献,同时受到国际医药卫生组织的各类重大嘉奖。

但是,RB3问世初期,在新闻发布会上却受到了法律界人士的质疑,认为它以强制性方式探测病人深层心理是一种对隐私权的不尊重。后来经过反复辩论研讨,终于出台了一套相关法规,启用RB3脑波检测仪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一、彻底丧失表达交流能力的特殊患者。二、启用仪器,须提请组织批准。三、严格保管检测结论,只用于医学论证,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外泄。

今夜的这种情况,原则上基本具备了条件,身兼党委副书记的王院长 ,想都没想到地在申请表格上签下了字。

检测仪器启动后,李玫端坐在显示器前。整个急救室静得犹如空寂的沙漠,连人们轻微的呼吸都听得清清楚楚。

几道波纹飞快晃过之后,随着“嘀”的一声,显示器出现了一排排滚着的奇怪符号。李玫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一边娴熟地拨弄着键盘,“劈哩啪啦”的敲击声中,那些使人难以看懂的符号,在屏幕上化成了一个个清晰明了的文字:

“野茫茫,水茫茫,望穿天涯人在何方……”

“好像是首歌!”李政头也没抬向王院长说着。

王院长略微怔地一下,立即给负责文艺演出的宣传部秘书挂出了电话 ,答案很快有了:这女病人叫汪嫣,是辽东队的首席歌手,当晚演唱的曲目是《自君别后》。

《自君别后》?一首歌曲竟会唱昏久经舞台的歌手?难道这歌手与“君”有着什么不寻常的故事?像办案侦探那样,李玫脑子里飞快地闪过一个又一个问号,她预感到距离获取最终答案的时刻不远了。

壁上的电钟显示出12时45分,夜已深了,可包括王院长在内的所有医护人员依然精神振作毫无睡意。通过仪器跟踪,已了解到病人的基本概况:她有个好友,家住北川,叫做何宇。5.12地震后彻底失去了联系,此次汪嫣到北川演出,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为了找他。演出的空暇时间,她跑遍了新北川的大街小巷,几乎问遍了所有可以问的人,但都无法获取任何有关何宇的信息。那场罕见的灾难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准确找出一个人的踪迹,凭人生地不熟的汪嫣是绝无可能的。几天来,她感到心力交瘁,唯一支撑她的是她的歌曲。她没忘记,何宇最喜欢她唱的《自君别后》。可当初他们又怎能想到,此时最能承托她全部思念的却就是这首歌。难道真的是吉凶未来先有兆?

李玫一眼不眨地盯着显示屏,“聆听”着汪嫣的声声倾诉。那绯恻缠绵的情愫,那低细缱绻的追思,犹如棒槌般轻一下重一下地敲击着她的心。职业原因使得很多医生变得相当冷漠,习惯无动于衷地面对鲜血与眼泪,可此时的李玫却觉得自己被病人拖进了故事中去,她只能是毫无选择的当着听众。

等王院长把守候在急救室门口的人群劝走后,李玫抹一抹湿润了的眼眶,轻轻转动一下仪器上的微调,让显像效果处于最佳状态,病人的无声语言,又随着那些不断闪现的符号传上了屏幕:

“……哥,当脚踏你故乡土地上第一刻的时候,我很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存在。五年了,你没给我任何一个信息,每天,我在寻寻觅觅,可我唯一能知道的是: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人走了,数以万计的人失踪了。电视上、报纸里,那满目疮痍的一幕幕,使我难以奢望幸运之神能永远守护着我哥。但我依然祈祷着能有奇迹出现,千万次战战兢兢地按下电话号码,又被千万次的失望切割着胸膛里的这颗心……

"哥,你还记得吗,你告诉过我,当天上的月亮满圆的时刻,远隔两地的咱,一起把头抬起翘望着它,那么就算天涯海角,咱的目光都能在月亮上交汇在一起。你说这是苏轼《水调歌头》给你的灵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在那一段时间里,真的给了咱虽天涯而咫尺的慰藉,你知道吗,就是大白天走在街上,我也常不经意地抬头望天。我感到茫茫天穹里,我能与哥相逢……五年中,在我的凝视里,那月儿无数次的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哥,你是否也看到了我?……

“哥,你总说,世界上最神奇、最具力量的东西是人的思维,人的任何一种假设在思维中都能瞬间实现。前年冬天我做了一次手术,当躺上病床被孤怜怜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出奇的宁静,因为我看到了你。你在安慰我、鼓励我:‘傻丫头,紧张什么,瞧你那小样……’麻醉剂彻底夺走我知觉的三个小时,可我却依然真切地感觉你在我身边……哥,假设这次你真的永远走了,可有你教给我的这个方法,我不再感觉孤单,思维中,你依然陪伴我,依然向我问寒嘘暖,关怀备致……

“大家都说,人生万般悲苦事,莫过生离与死别,可如今的我,却不再这么看了。当活在世间的正常日子里,人们常因为距离而无奈而屈服,可自君别后,我却觉得你比任何时候都更靠近我,我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的目光,你的呼吸,你的气味……生与死,原来竟是如此的奇妙。我祈求这感觉伴我终生,直到永恒……当永别带给我的却是种特殊相逢的时候,我赞美它!……

……天悠悠,水悠悠,柔情似水往事难留,

携手长亭相对凝眸,烛影摇红多少温柔?

前生有约,今生难求,自君别后几度春秋?

魂兮梦兮有志难酬,天上人间不见不休。……"

第二天下午,当李玫重新上班的守侯,人们告诉她说,汪嫣上午十点前出了院,中午十二时,他们就回辽东去了。临走时,汪嫣请求转达她对昨晚主治医生的感谢。她说,昏迷中的她,依然感到守着身边的这位医生是她最能信任的知音,她看到了李玫的泪花。至于是什么原因,她没说。

李玫咬着嘴唇,一股若有所思、若有所失的感觉笼罩着她全身心,她觉得从来没有过的乏力,她想请假回家。可此时传达室老张给她送来了一份文件,打开一看,是交警的罚单:

8月9日夜间驾车严重超速,罚款150元。驾照扣掉2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