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文章 2019-07-17 15:12:29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抽象和理论的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枯燥,总是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实际上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尤其是阅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别忽视了,教师力求把教材讲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背诵条条框框,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阅读能力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除了知识性的课本知识,还有部分相关链接,辅助材料等。另外,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我们除了实现知识目标外,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文字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思想。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以前每当提起思想品德课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老学究。思想政治的教学,让学生常感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有些枯燥,与现实落差较大;二是因为课堂老师讲授太多,学生只需听懂,没有多大思考余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我们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则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满足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要求实现高效和谐的课堂,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是盛放知识容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预计目标与阶段检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再发现问题,通过多次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是求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参与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实现高效。

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不重视的现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也是是新课改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强调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阅读过程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必须改变对思想品德课阅读不重视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方式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展现,向学生表明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有针对性,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是流于形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往往对书本表述似懂非懂,既不能抓住要领,更不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