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站在未来看刘翔才算公平
4月15日,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在上海举行,最吸引我目光的不是获奖的李娜、姚明,而是刚刚退役的刘翔。怎样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才比较公正?也许,是站在未来的立场上去看。对待刘翔,就该如此。
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91秒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并且喊出“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他面对电视镜头挥泪竖起大拇指的情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然后是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他以12。88秒超越自我。此后,纽约锐步大奖赛、大阪田径大奖赛……刘翔把冠军统统收入囊中,所向披靡。此后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退赛;4年后伦敦奥运会上因伤未能完成比赛;2015年4月,宣布退役。这期间大部分时间,刘翔都在顶着各种非议乃至辱骂,被冠以“演员”“刘跑跑”等骂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曾提出“近因效应”,它的核心是“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一个总是守时的人,会因为最近的一次迟到,导致人们的印象改写;一个总是勤勉的人,会因为一次疏懒,而导致人们的评价改变,刘翔正是这种效应的例证,体育评论员杨华曾说:“对于跨栏运动来说,刘翔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是史上对于突破黄种人极限贡献最大的运动员,刘翔之后再无刘翔。”但对急功近利的国人来说,他曾经的贡献都会被奥运的两次失利覆盖了。
站在未来的立场上,或许能消减人们心中的急躁。因为距离过近而格外触目的各种瑕疵,也都可以忽略不见。一站在未来,我们才可以“见好”,不只看到才华、能量这些具象的东西,更可看到他们在整个时代中的位置,对我们精神生活的贡献。
而对于当下来说,这并不容易。一个现实是,我们很难看见同时代人的好,很难领会同时代人的贡献,我们的神话,往往都投向从前的人和事。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人》中的坠落天使,落到人间之后,待遇非常糟糕,一直要到他振翅飞走,人们才怅然若失。同时代人的重要性,往往在他们告别舞台后才显现出来,比如《速度与激情》里的保罗·沃克,比如刘翔。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不能善待同时代的人类精英,是一种世界通病。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总是懒惰,更愿意盯着那些已经完结的神话,去附和已经有了共同结论的事;另一方面,是因为鉴赏力欠缺,不懂得鉴赏那些尚没定论的人和事,而热爱、膜拜,却一定要有个去处,那就投向以前的时代、以前的人站在未来看刘翔,不只意味着,看到他过去的贡献,肯定这种贡献;更意味着,要期待他的可能性,期待他转身之后依然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刘翔的未来,甚至对他过去、现在的评价,都会被这种可能性刷新。我们也在等待另一个刘翔的到来。
人生如江河奔流,在江河汇入大海之前,一切都没有定论,没有哪段江河,就是最后的江河。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