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小坑秋色醉美文
万美之中秋为最。又是一年深秋至,我的心便窃窃地喜,暗暗地欢。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坑,又将浓妆盛彩,发出诗意的请柬。
小坑,五龙山脉中的一个古村,背倚海拔千余米的仙姑尖,休宁县溪口镇境内,村庄小巧玲珑,380多人。那里常年云霭飘荡,天籁奏鸣。
与小坑之缘,只有年许。那是去年深秋,我和好友文敏连日行走率水两岸,寻觅秋色,虽说亮点频频,但总觉得气势不足,色度不繁,一直在找个理想之地。
偶然间听说,小坑秋色颇佳。于是,我们决定出发,五十里的车程。
绵绵的青山,巍峨;长长的公路,盘旋。十里坞里岭,穿针引线,陡峭削直,重峦耸翠。越过岭脊,豁然开朗,颇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西北方向,视野开阔。
湛蓝的天幕,午后的阳光,通透光亮,铺洒在千山万壑间,轻拂着层林翠竹,明暗相间,棱角分明,一幅巨型的山水画卷。拨开路旁的芒花俯瞰,小坑村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黑白分明,高低错落,前窄后宽,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又像是一棵巨型蘑菇,躺在一条狭长山沟的怀抱里,恬然入睡,两侧山林斑驳,红叶点点,一幅养眼的徽州山乡秋居图。
车至老虎口,我们不由惊叫。那里是一片200多亩的高山茶园,梯田层层,园中分布着浩瀚无际的乌桕树,山腰、山顶上,到处都是。此时的乌桕树色彩艳丽,好似打翻的颜料桶,泼在青翠的茶园上方,有的绿,有的泛黄,有的酡红,每一种颜色又或浓或淡,或深或浅,而最抢眼球是那红色,像是那霍霍燃烧的火焰。三五株一群,十几棵一簇,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激情。此时夕阳垂山,霞光万道,斜射过来,倾洒在梯田茶园,变幻着光与影的魔力,色彩时时变化,旋转出无垠的秋色,还有那少许的,一树繁叶落尽,果壳裂开,缀满枝头,似雪非雪,闪乎晃动,荧光点点,好似珠玑玉碎。我们的相机频频按下快门,享受着这人生曼妙时光,体味着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一林霜叶万点红,半入霞彩半画中。乌桕树在皖南山乡本很普通,但它树形美观,观赏性很强。宋代诗人陆游说:“乌桕赤于枫,园林九月中”,还有诗人吴伟业云“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乌桕犹争夕照红”,乌桕红叶,在诗人笔下被渲染得比红枫更美。它曾经是经济作物,我们小时就采过,但近年来各地已日渐稀少,而小坑却能如此保存如此完整,实为罕见,而且这里的地形层层叠叠,更显漫山红叶之壮观。
后据我们了解,小坑村拥有近千亩茶园,村庄附近的四围皆是茶园,大多栽种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一直有在茶树种栽种乌桕传统,一是因为茶树在散射光的条件下生长最好,二则还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所以当地的茶叶很少有病虫害,价格也比附近地方略高些。当地百姓以林茶收入为主,自然对茶树呵护有加,从不轻易砍伐,自然留下这片“白云红叶一溪诗”诗意。
一条潺潺的小溪,在仙姑尖山涧,跌落滚爬,飞瀑流泉,从穿村而过,自东向西,村人称之一奇。两岸人家,枕溪而居,“山溪日夜鸣,山色永春秋”,这里上世纪的70年代,曾经遭遇过一场火灾,大多房子毁于一旦,后来重新新建,粉墙黛瓦,土木结构,整齐美观,几乎没有那不伦不类的洋房,所以看去特别舒心。
“村桥原树似故乡”。村口百年古桥旁的那棵柿子树,特别惹眼。擎天而立,枝干虬劲,此时,秋叶凋零,唯有那一个个红色的柿子,缀满枝头,像红灯笼一般,挂在马头墙上,点亮着这座宁静的小山村。放学归来的孩童,荷锄而归的山民,从树下悠悠而过,“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这样的场景,熟悉而久违,温暖而惬意。寂寥的午夜,我定会常常拿来咀嚼、回忆。
小坑古名小川,清朝初年始建,有300多年的历史,像大多数徽州村落,小坑也是聚族而居,以朱、胡两大姓为主,村中央至今犹存的两座古祠堂,临河对峙,就是村庄的核心。朱姓祠堂的堂名是鹰宿堂,朱姓是清初从屯溪闵口附近的朱家叉迁来的,至今已繁衍十几代。而胡姓是清朝中期从婺源清华镇迁来,先居杨村,后居于此。岁月风雨的侵蚀,时代历史的变迁,让两座祠堂已是满目沧桑,部分倒塌,幽暗荒凉。不过村里的老人,为了让子孙追本溯源,缅怀先人,年年过节,都要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虽然村子历史上没有出过什么显赫人物,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是一样的。最近听说,朱姓后裔今年已着手集资,准备重修祠堂,款项基本筹齐,不久,就要动工了。因为,在村人的心目中,祠堂在,根在。中国人,特别是徽州人,有着很强的根的意识。新文化运动闯将胡适先生晚年客居台湾,可他时常对人说,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徽州人。
水口处的古林夹峙,流瀑成潭,粗壮的红豆杉结满了红色的果子,香榧树也是果满枝头,枫香树像是火烧云,这样的风景,村人已是熟视无睹,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别样的诱惑。村子古朴清静,石板青青,小桥横斜,青烟笼屋,惟有小学堂里孩子大声朗读声、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飘荡在这大山中,诠释着村庄的活力与希望。
放眼小坑,青峰林立,山高林密,林海苍茫。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军经常出没之地。村西杨齐岭山中,有一奇石宛如巨船,边上有一洞穴,土名新娘房,里面有石桌石椅,红军就藏在那里。村里人还说起很多红军故事,那一抹抹的红色,就在我的眼前晃动,油然而生敬意。
那一次之行,让我迷上了它。以后又去过多次,还陪人去,山花烂漫,白雪皑皑,都领略过。今年元月雪霁,我们上去,轮胎打滑,翻在一侧,跌倒在地,擦破了皮,着实捏了一把汗,但我们无怨无悔。
可我以为,小坑最惊艳的还是这深秋,美在那“树红树碧高低影,叶黄叶绿远近秋”,美在那“白云红叶映老宅、青山墟落徽韵悠”的诗情画意。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