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文章 2019-07-17 14:03:54 1个回答   ()人看过

《坐井观天》讽刺了那些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一起来了解一下。

坐井观天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古文引用

◆不说世界之上,就论中国境内,比泰山更高的,也是很多很多。并非古人坐井观天,胡说瞎道,实因八仙撮山塞海,到了收回泰山之时,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许多,剩在海中。(清·小说·八仙得道(下))

◆去不得,去不得。”鼠怪道:“我坐井观天,哪知天之高大?从来生长社中,只知耗些官廪,哪晓得异乡别里,有这许多胜览寓言故事的成语坐井观天故事。万望老狐携带他方走走。(清·小说·东度记(下))

◆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

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再得往南中经游半壁,广广闻见,也是好的。况以舌耕得他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上))

◆老君笑道:“你等打量这葫芦儿容不得一个人吗?这真是可谓坐井观天了。”因命李玄把葫芦放下,口子朝外,着他闭上两眼向口子大步走去,走过三步方许开眼。(清·小说·八仙得道(上))

内容扩展:寓言《三个火堆》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人想:这么冷的天,我绝不能离开火堆,不然我会被冻死的,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结果都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熄灭。

另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得去捡柴,从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简要分析]三个火堆,三个群体,在同样寒冷的冬天里,为什么有的被冻死,有的群体却能让生命延续,看了这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不是吗?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人利益,他们办事物选择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和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力量削弱,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第一、二个火堆和群体,它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捡柴,要么是只知捡柴,不知烤火,不管是那一种状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有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想一想,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道烤火,不去捡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第二个群体,只知捡柴,不知道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两个群体的做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既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