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感意识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儿童获取教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让儿童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社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技能。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意识尤为重要。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儿童感觉亲切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儿童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创设激发儿童兴趣的情境。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家了解一下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
二、培养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行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数感的高低。儿童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儿童数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的数学意识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根据儿童的这种学习特点,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儿童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里有几个不朋友: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女同学;哪组小朋友人数多,哪组小朋友人数少;数出的数中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儿童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学,让儿童感悟这些数有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十部分和单个的部分),两部分数还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等教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一个让儿童数100根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以后老师再提出,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与整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再接着说,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的初步体会,是对儿童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这种感悟就是儿童的数感。当儿童再重新回到现实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时,当出现数和量时,儿童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有大小、多少;量有相差、部总、倍比等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就是数感和数学意识在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
三、重视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一说到应用,我们的脑子里就立刻反映上“应用题”。看到具体的应用题时马上就反应用什么“数量关系”去解答。这也是一种数学的应用意识,但这种数学意识是建立在必须有编拟好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的,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的处理的基础上建构的。这样应用数学知识的结果,要让儿童真正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很困难的。要克服这种倾向,必须让儿童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能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儿童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