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文章 2019-07-17 13:28:05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吸取其中的营养,为发展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就要仰仗于对文言文的解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优秀的文言文典籍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弘扬其中的民族精神,汲取其中的民族智慧,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同时文言文也是今人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许多优秀的文言文诗文,不但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而且结构精当、巧妙,写作技巧高超。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而且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环境下,文言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已经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那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应如何上好文言文课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效显著。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距离今天学生的生活时空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首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章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隆中对》导课时,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接着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它的内涵,来了解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丰功伟绩,进而引出诸葛亮是如何出山的,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们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那段历史情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先主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我还让学生观看了影视剧的相关片段,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此这般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二、自查注解,提高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都更为重要。而预习的关键就是结合注释,借助于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由兴趣小组或教师及时帮助释疑,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文言文课堂上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果置注释于不顾,上课一门心思地串讲,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就提不高。假如学生真正学会了利用注释、工具书,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连读注释、查工具书这种最起码的学习能力都不具备,那何谈探究学习?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古时,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间的私塾,在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吟诵”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着我国古代教育的精髓。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诵读的合理运用。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四、调动积累大胆“猜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其中“猜译”便是我们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猜译”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猜译”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阅读实践活动,因为“猜译”不仅涉及到文言知识,还涉及到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学生进行“猜译”,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内外兼顾拓展阅读

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还应在学会课内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阅读课外文言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展阅读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所谓:“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供学生以“鱼”,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能力,授学生以“渔”。这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方能在文言文学习中。实现由“鱼”而“渔”的跨越。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