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与功能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陶冶教育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中学生 对文言文有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基于此点,本文着重从“加强师生对古典诗文的再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角度入手,初步探索“如何真正发挥文言文陶冶教育之功效”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断。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天文、历法、地学、军事……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辉煌成就得以完整而有序地保存,靠的就是由文言文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学好了文言文,就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古老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历史,讴歌自然。且不论其人文价值,单从审美角度就足以令人受益无穷—浩如烟海的史册展现出无数奇特的历史遗迹:红墙碧瓦中一寻访到的双飞春燕依旧绕梁,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潺潺地淌过人们的心田;大江东去惊涛拍岸,英雄的谈笑历久弥新,中原楚地响彻着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热切呼唤。清新的空气,鸟儿的呢喃,从字里行间溢出;平和的心态,活然的情趣在一篇一章中涌动。倘徉其中,实在令人坪然心动,醇醇欲醉;感受到净化心灵,震颤情感的效果!
因此,在中学阶段学好文言文教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起点。只有学好文言文,懂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我们的祖先,才能体会祖国的兴衰荣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认识到批判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何等之重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无一不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令人肃然起敬;《训俭示康》中的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觉字字千钧。经过长期文言文的欣赏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人古事的认识,更有助于其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
近些年来,古诗文教学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教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仍在充当“古文翻译机”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讲完记完,教学便结束了。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教师筋疲力尽,学生收效甚微—他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得到的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于是,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此外,再加上有些文章还需要全文或段落背诵,更多的学生大呼要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做好这一点必须遵循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文言文教学的另一难点还在于:它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作家、作品存在的背景与意义,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产生了疏离感。对此,教学时应力争把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语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但今天仍不失为一条至理名言。每位向学都能从生活中找出事例来验证它。通过这些事例,就能把这条古训拉进现代生活,并轻松得出结论:善于学习方能不断进步,这样学生对这则语录的认识就要深刻得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创新能力。每篇优秀作品都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言文的解读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以《愚公移山》为例,让学生自由地来评价愚公与智雯两个人物及他们的言行。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挖山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有的同学认为愚公的坚韧不拔的确值得学习,但他缺少积极动脑、锐意进取的精神;还有同学批评愚公破坏了自然景观,应保留下来,维持生态的平衡……这些见解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学生的视角却是独特和新奇的,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绝不能单用“对”与“错”来判别。
总而言之,文言文作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与交流。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读、译、疏、说、背、练这六要素。只有努力夯实学生的文言功底,才能帮助他们学好文言文,为提高其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