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走向生活、联系社会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地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
一、走进图书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学到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完成,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时布置学生去图书馆借阅有关化学家传奇、化学史、化学上的发现与文明等方面的书籍,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讲到有关元素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到图书馆了解人工合成元素的新进展和各元素的发展史。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工作全面实施,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应着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走进化工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自身技能和品格的教育活动。学生走进化工厂学习化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在同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锻炼成才。
认真组织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丰富的营养。
只有到实践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三、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既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节时,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自然,让他们亲自动手生火、灭火;在实践中掌握燃烧所需条件及常见的灭火方法、原理。
再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又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展开科学调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例如,在学习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调查生活中使用的钢铁制品有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生锈?采取了什么措施?请与同学交流后发表你的意见。
五、常听新闻报道,使学生对社会增添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
例如,2007年3月29日18:30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有氯气泄露,周边村庄遭到污染28人死亡,如果你是公路的交巡警,在此刻如何处理?
再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六、多阅读有关生活的材料,增强安全意识
材料展示,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