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昧中睁开双眼杂文随笔

文章 2019-07-17 11:26:56 1个回答   ()人看过

选择《看见》一书,不是因为翻阅了书本的内容,而是书的插图和封面无不印刻着人的身影,反映了人最本质的性情。我想这样一本处处关怀人的书,应该没有矫揉造作,应该充满了真性情。

翻开《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打动了我:“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说,蒙昧就是她本身。初入央视时,柴静年轻气盛,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当陈虻问她对成名是否有准备时,她一句“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充满自信。然而在与白岩松合作的栏目《时空连线》里,柴静开始很不适应,突然不会写东西了,甚至到最后连话也不会说了。面对观众“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的评价,柴静知道自己主持的方向出了错,于是她决定自己策划和编辑,找找方向,找找做新闻的“欲望”。虽然过程很辛酸痛苦,但是她还是捱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柴静从一次前往新疆报道地震实况的经历后,才开始学会用皮肤感受新闻。她离开了《时空连线》,走进了《新闻调查》。

在《新闻调查》节目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她的生活不再“塑料”了,她的节目也有了人味儿了,她摸着自己的血管感受到了:“在所有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柴静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女性也可以做好“刚性采访”,她克服了天性里的那点怯懦,让人们感受到她这样的新闻人的存在。只有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我们才能告别偏见,看见事实,看清社会。

从柴静的《看见》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女生的成长与蜕变,她的作品很有质感,直击人的内心,让我几度哽咽。“蒙昧”有时候遮住了双眼,学中文的我倾心于诗词古韵,执着于山水之间。可是直到细读了《看见》,我才发现我的文字虽然追求华美精致,却忽略了人性,甚至是脱离了生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偏离主流文学越来越远,笔下的爱情只是脑海中虚构的,凄美却没有灵魂。我一直不知道,曾经那个洋洋洒洒写生活与梦想的那个我,为何再也写不出那样地文字。但是直至今日,我才顿悟:如果对生活缺少激情,如果不关注跳动的脉搏,那么我的文字永远都只能停留在感时伤怀上,而少了生命与吸引力。

柴静的朋友史努比,曾说她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现在的我又何尝不是那样,为了追求得体,畏首畏尾,早就丢失了真实的自己。柴静在新闻采访中找到了自己,那么我会在学习写作中也找到自己吧。我知道我只有走近生活,走近人群,才能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才有资格剖析人性。

就像柴静书中写的那样,“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受到它”。我希望自己能从蒙昧中睁开双眼,告别无知与怯懦,走向儒雅与自信。生活中小的得失并不那么重要,我们要学会豁达,遇事冷静,处变不惊。困难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找准方向,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它。所以千万不要害怕挫折,没有谁的生活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压力会神奇地转化为动力。

从蒙昧中睁开双眼,人生不要只是为了追求功与名。如果我们被短暂的财富和名利遮住了双眼,只学会了投机与逢迎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那么,那些你一直执着追求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也会幻化成泡影,回首你的一生将徒劳无功。我相信,只要心存善念、自信宽容,找准自己奋斗努力的方向,抓住机遇,我们也就一定可以听自己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因为“看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