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寄语1300字散文

文章 2019-07-17 09:29:34 1个回答   ()人看过

谈及时光,总是我们不愿轻易提及的话题。仿佛,当我们在提起时,就证明着我们已经开始老去。

在老去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留下些什么呢?在漫长虚无时光下,我们又该如何度过?或许无人回答,或许一笑置之,或许欲言又止,或许???尽管答案不一,但每个答案皆能代表每个个体于虚无时间下的漫长剪影。在此剪影下,有万花筒般的绮丽,里面有无限梦幻与瑰美。也有质朴淳厚的真挚,里面有纯真美好与坚持。当然,也有低落灰暗的心绪,里面有尘垢瑕疵与遗憾。

苦乐忧悲。常自相续。在时光下漫步的我们,是否能有所感悟与明晓。是如同河流奔腾不息匆匆而过。还是做那不愿离去的落花甘为尘泥。我不知道究竟是哪种才好,只知道,这将会是永恒的话题,并将随着人类发展生灭而生灭。

近来观看冯友兰先生著《中国哲学史》在其绪论中引论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语:依哲学家之性情气质,可将其分为二类---一为软心的哲学家,其心既软,不忍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心论的,宗教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一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心既硬,不惜下一狠手,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物的,非宗教的,定命论的,多元论的。此即西洋哲学所谓“唯心”、“唯物”之别。应其于世间万物“有”、“无”问题的思考。于是,有所分别。然而,此仅就形下器而言,既为器物。于是就其形体论其功用。尤其是直接应用者,而于间接应用则可有可无。于此点,世人渐趋于功利,而摒弃高雅德操。此可憾也。。或如屈原般轻生,或醒者复醉矣。至无方醒者第二路,即醒者虽有不欲己一人独往来,然因感叹度力不够,资粮不足。于是,求学于古经籍间,问学于先醒觉者。至其资粮充足时,再行度化教育之力,也有功于世。当然也有独醒独觉者,不以世间疾苦为力,仅以己身清净逍遥为乐,此等人遂构成我国一特殊存在,俗称为“隐士”、“高士”、“处士”。

总之,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皆有其深切思考,并耐人寻味处。我们切不作一般义解,以“唯物”之心来轻视“唯心”之人,亦不可以“唯心”之心来轻视“唯物”之人。毕竟“唯心”、“唯物”皆是人类于时光未知

当高尚与德操被我们所摒弃后,于是人又分为两类。其一,无方沉醉者。记得屈原有语“众人皆醉我独醒”。然此仅就屈原这类君子言,于是有了”众人皆醉我亦醉”语。于是“沉醉不知归路”难有朝期。至如终期一事,临期将至方悔。不觉晚矣。此最最可悲者,亦最最亲痛者。其二,无方醒者。此等人若屈原,虽较无方醉者较幸运。然亦有可悲可叹者。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免显得寂寞与空寂。于是此下有分为二。其一,醒者不欲己一人醒。于是奔走疾呼。为唤醒沉醉者奔波。其结果自有其二,一为得志者,另一为不得其志者。得志者固是好,能为众人启迪方向,为大众梯航启请。至于不得者,也有两路可寻。其一为自身涵养不够,于是勤自学习,以潜龙于渊为要。至其终,也有功于世。其二,因念其苦,遂放弃此志处所作的探讨与摸索。因其形气性情不同而有所分别,亦即此下所分“醒”、“醉”之别。“唯心”与“唯物”仅就醒来者语。至“醒”何解,惟一觉而已。缘何而觉?要在学处,学而能觉也。此即学字本义。时篇末,附诗一首如下:

虚无时光久且长,漫漫征途路悠扬。但愿生时学渐广,枯木逢春又一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