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动态订单式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文章 2019-07-17 08:44:43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动态;订单式;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动态订单式培养,发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动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介入,使学校办学有了更为明显的灵活性特点,它不仅适应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而且“动态”所包含的主动性,使这种服务更有成效。同时,动态订单式培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就业不仅直接体现着职业院校具体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而且是直接考核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定位就业理念。怎样把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贯穿于整个学校工作中。并理性研究创造性的实施是使高职院校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威海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些专业实施了动态订单式培养方案。即第一年根据社会岗位需求进行泛泛的行业定位。然后在第二年开始通过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训,通过双方考察。具体签订订单或协议进行深化培养这种动态订单式培养方案。即保持了订单式培养的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同时。“动态”又使订单式培养中。过于刻板和固定的局限性得到改变。动态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这既是办学的活力体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行业背景调研——确定初步岗位意向

行业背景是设立专业的依据。也是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最初定位。因此在专业设置的确定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具体工作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学校就业办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及对社会经济运转情况调查。具体信息的积累。逐渐确立新专业的在毕业生的岗位跟踪了解调查中。主要是解决对现有专业的评价。如果毕业生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就继续办此专业。如果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行业发生了变化。就应适应性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导致专业对应岗位开始萎缩的。就应对该专业的办学规模进行限制。甚至取消。对于伴随科技进步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发生变化的,就耍对课程设置进行增补或减少对经济运转情况进行调查。一方面要注意当下经济发展的新的行业因素。已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行业岗位的人员能力需求。及人员的缺口等。专业定位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应。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对地方经济特色。及相关发展地方经济的政策做出至少是五年三届毕业生走向的预测。以威海为例。威海市经济是以旅游为主导的。所以威海职业学院办了旅游管理系。而山东省关于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又使威海的制造业勃兴起来。因此,成立了机电工程系这种对于经济发展前瞻性研究。是非常重要又很琐细的工作。首先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活动。诸如研讨会等。同时要参与整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研究。如威海职业学院以院长金志涛为课题组组长的2003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编号03BJJ08)的课题等。其他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动态。包括:新建项目。及与韩国等国外合资项目等。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归类。确定专业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入学之初就有具体的。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意向。为进一步确定岗位奠定基础。

二、岗位实践——签订用人订单

岗位实践开始于第二学期的实训。这是学生与具体专业对应岗位的第一次的接触。也是双向选择的最早的契机我们认为在招生之初就开始进行供需双方订单的签订。无论对于用人单位还是对于学生本人。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实习、实训过程,供需双方各自的情况都有了比较明白的了解。再通过协商的方式签订订单。就会避免因盲目性而导致的种种不如意。具体地说,用人单位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表现。才能了解哪些学生的技术能力符合岗位的要求。尤其是通过较长的时间岗位实际工作的训练。才能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思想品质、观念及爱岗敬业精神。协作能力等,这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从业要求。同时。学生们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工作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岗位的内涵。只有经过较长时间地在实践课中与企业工作人员相处。才能知晓从业的要求。也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于岗位和岗位是否适合于自己。这就避免了学生在最初签订订单最后无法落实而学生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尴尬结局。因此。通过实践,签订订单即是保证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做法。也是有效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这种在入学后。经过实践课教学进行订单签订的办法。也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认真严肃细致地对专业行业背景进行调查。并根据能力需要严格地进行教学。然而三年后毕业生毕业却不适应岗位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三年时间与经济发展的周期不适应。三年前的行业背景调研是科学的。课程设置也是无可挑剔的。但三年后。行业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第二年进行订单的签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避免了这种刻舟求剑带来的人才培养的滞后。因此。这种灵活的创建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才培养中的浪费。更充分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是具有显著现实意义的。

三、强化训练——适应岗位需要

订单签订之后。整个培养过程就转向关注岗位的对应能力的培养方面来。首先,根据订单签订的具体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对于订单确定后。没有必要的课程进行削减。对于课程内容不太适应签单岗位能力需要的。对其内容进行精化和改变。对于能力需要、过去课程中又没有涉及的进行填补总之。使课程内容、能力培养密切地与岗位需要联系起来其次。对订单对应的岗位能力需要进行强化。在当初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教学中。能力的的培养是泛泛的。它对应的是整个专业。而签单之后的岗位是具体的。因此。继续进行对应专业的泛泛的实践能力训练。就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进行专业方向对应岗位的训练就成为能力训练的主体。这种训练一方面是以签单的具体岗位能力为主。把能力分解成具体课程和实训环节。通过分步训练达到综合运用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对专业能力基础做适当的扩展和深化。为签单岗位一旦发生变化进行新的岗位从业设定出预案。这里强调“适应”就是在保证签单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定位中。用一部分精力进行行业能力基础的扩展。同时“适应”也包含对构成基础的不同能力都要有所关注。只是在精力的投入中进行与能力价值相应的调整再有一方面。就是时时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变化给岗位从业能力要求带来的变化。并根据实际要求对能力培养进行调整有些能力要求伴随科技进步已不再需要了。就可以取消或改变。有些能力要求是新出现的。就要增加和强化。但这种调整一般是小范围的,是原有框架之内的调整。不能改变原来的总体方案使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符合签订订单的岗位要求。当然,签订订单之后。学生的培养就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的事业。因此。企业不再单纯是学校的实习、实训单位,而是直接人才培养的场所。这种变化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可以直接拿到生产一线进行验证。甚至可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同一场所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和直接的生产过程融合统一。为高职教学更加深入具体贴近生产的实践。走出一条更为明确的道路。

动态订单式培养。发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动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介入使学校办学有了更为明显的活性特点。一它不仅适应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而且“动态”所包含的主动性。使这种服务更有成效。同时,动态订单式培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专业的具体方向对应岗位能力需求培养的中心地位得以确定而对于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又使学生具有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应有的素质。对于学生充分的就业。提供了补救预案。因此。动态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种新的范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