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儿子的故事
以前看过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文章,说多年父子成兄弟。当时年轻,看过如水上划了一棒,除了记住这句话,其他则没什么感触。
结了婚,生了子,慢慢地觉得老子和儿子之间,随着时间的叠加,孩子的成长,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是居高临下的尊长与俯首帖耳的晚辈?是民主平等的父子?抑或真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孩子的个头在倏倏地向上蹿,个性也如满园春色关不住,总要露出自己的想法儿,隔三差五地与家长顶着。
孩子初三毕业了,经过紧张复习、备考、赴考之后,分数出来了,就像点播的一粒种子,终于在六月里看到了一点长势。虽然不是顶尖,也还过得去,过了县一中的录取线,有遗憾,更有希望和潜力。本县的其它几个中学的老师出于各自学校选优培优的目的,早早地对他进行了拉拢和游说,说什么,如果放弃一中到他们学校去,可以被着重培养,免收学费。孩子涉世未深,竟然萌生要去某高中享受VIP学生待遇的想法。意见相左时,手机成了孩子的出气筒,愤而掷地,伤了众人的热心劝勉。
老子只得拿出千般万般的耐心,向他讲述人生的一些道理。譬如说,一中是县级最好的高中,是各校的尖子生才能进得的学校,姑且不论是不是进了就能考什么样的学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接触的同学都是比较优秀的,将来的人脉比一般学校的都要有高度和深度些。儿子似懂非懂,最终认可了老子的话,定下了去一中的志愿。
昨天,老子陪儿子去了县城的一中,报名去的。儿子在乡下镇里就读,来县城很少,就像我去广州、北京一样,惶惶。进了一中的新校址,呵,真气派,面积大,建筑新、多、高,学校条块分明,点面清晰,功能设施齐全。之前,我所见到的几所高校也不过如此。儿子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地好奇和局促。
领着他,在学校里这里转转,那里瞧瞧,老子的心意没白费,儿子渐渐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人生出彩,为了生活的美好,相信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会把握当下,珍惜学习机会,拿出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磨好剑锋,角逐高考。
儿子是个“手机控”,放假的日子里,一天的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全泡在手机的电子书里,老子很闹心。唠叨,只是磨砺他的耳茧;责斥,只是将沟壑扩大到遥望彼此。老子怒了,双脚一跺,拍桌震慑,儿子见要真打雷真下手了,悻悻然缴了手机。老子乘胜追击,提出练字看书的强制性要求,儿子妥协了,乖乖照办。老子也身教重于言教,每日看书写作,乐此不疲,高兴处,还呼叫儿子欣赏欣赏老子的“大作”。儿子练字,渐有兴趣,偶有形似字帖的地方,欣喜之态自然流露,愈发用功自专。老子背着双手,颔首引导:练字有三重境界,其一是努力形似,达之,会喜形于色;其二是神似,悦在内心;其三是出帖,风格自成,成就感充溢。儿子略有所悟,揉揉酸酸的手腕,继续秉笔练习。
老子拥有这成长的儿子,就像拥了一匹汗血宝马,不知怎样策之以其道,食之以尽其材。老子和儿子的关系怎样处理,实在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愿今日之他成为明日之我时,会理解老子的良苦用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