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介绍

文章 2019-07-17 07:15:13 1个回答   ()人看过

学习雷锋。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事业靠大家下面我们为你带来雷锋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雷锋的故事篇一

自从由东北回来后,周玉凤在西安焦化厂工作了三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周玉凤从工业部门调到西安市蔬菜公司东关菜场,当了一名营业员。起初她对服务行业不习惯,但一想起雷锋对自己的鼓励,浑身是劲。工作中,她吃苦在前,拉菜、送菜、加工、整理,样样都抢着干。有一年冬天,菜场销售冬贮菜,她拉上车子,早出晚归,送货上门,服务到家。一段时间里,她几乎跑遍东关地区所有家属院和机关单位,领导分配给她12天的任务,她9天就完成了。不仅保证了居民冬菜的贮存,也降低了菜场的消耗。

还有一次,单位从外地组织回一批莲花白,因量太大,若不及时加工就难以出售。快下班时,她叫了两个同事,利用晚上时间,加工了1000多公斤,保证了第二天的供应。周玉凤做服务工作注重服务质量,宁愿自己多麻烦,也要使顾客方便。有一回,她给一个单位食堂送菠菜,人家嫌菜有黄叶,她说我给你们择好行不行,人家以为是客气话,把菜收下了。下班后,周玉凤果然给人家择了菜,那同志感谢地说,真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员。

1963年2月7日的《日报》,刊登了雷锋生平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开始,周玉凤以为是同名同姓,不敢相信。后来,又从其他报纸看到了雷锋的照片和介绍,当看到“鞍山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几个字时,她的心一下子沉重了。几天里,她思念着曾和自己一起奋战在工业基地的雷锋,回忆着雷锋曾对自己的帮助,心中有一种无限的伤感。但一想起雷锋是时代的英雄,青年的楷模,又觉得有几分骄傲,她为能有这样好的师傅而感到高兴。周玉凤把对雷锋的怀念,化作学习雷锋的具体行动。她努力实践雷锋精神,踏踏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热心为群众服务。她多次被评为优秀营业员、先进生产者。在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中,她23岁时曾作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出席过西安市的群英会,陕西电视台还邀请她到演播室谈学雷锋的体会,《中国青年报》还对她做过报道。

在服务行业干了28年的周玉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她从蔬菜部门退休,但她不享清福,义务在一家国有大厂家属院做起了门卫工作。不论刮风下雨、节假日,都坚守岗位,多次受到家委会的表扬,还被厂里评为“创安”先进个人,她的事迹上了厂报和闭路电视。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治安大妈”。周玉凤关心公益事业,热情为群众服务,助人为乐,被当地街道办事处评为“十佳文明市民”。

如今周玉凤年纪大了,赋闲在家,但她人闲心不闲,常帮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抽空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周玉凤认为,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不管时代再变,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大家都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雷锋的故事篇二

雷锋的个子不够高,体重还不够55公斤。体检时,当年的鞍钢弓长岭矿焦化厂总务股长陈日东就站在雷锋旁边,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检查身高时雷锋把身子挺了又挺,还踮起脚来,才1.54米,量体重54公斤。给他体检的是个老医生,摘下老花镜说,‘雷锋,你的身长、体重都不合格。’雷锋回答,‘这两天感冒,今早到现在还未吃饭。’当时我还在旁边说,‘小雷,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早晨我们不都是吃了两个酥火烧、一碗酸菜吗……’”

雷锋一句天真的话逗乐了体检医生伍哲明。他笑着对雷锋说:“你肚子好大呀!一顿饭能吃两斤。”雷锋却十分认真地回答:“医生,我真的很能吃。”

体检后,雷锋几次去找辽阳市武装部的政委余新元和戴明章,对他们说:“如果不给我换军装,我就穿便衣去。”雷锋那种对参军的执著态度和决心,让焦化厂的领导李钦荣于心不忍,松口同意他去当兵,这在当时很不容易,因为雷锋是生产骨干。

雷锋再把进攻的路线锁定在辽阳市武装部和接兵部队。他特意向厂里请了假,从弓长岭走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武装部,几乎天天都去哀求。为了等着见辽阳市武装部政委余新元,他甚至在值班室里蹲了一宿。

连续几天,终于见到余新元,雷锋发挥他的优势,缠着他讲自己的苦难史,结果余新元被感动了,并把周围的工作人员也吸引过来听雷锋讲家史。

让余新元没想到的却是,第二天雷锋就拎着一只棕色小皮箱跑到兵役局里来,说,“政委,我把这点家当都带来了,这回我走定了,叫当不叫当都这样了!”

他放下皮箱就开始抹桌子,扫院子,打开水,到处抢活干,以少见的固执与坚决,让部队不得不重视起他来。

接下来为雷锋做说客的人增加得更多,除了矿上的领导,甚至连担任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也替他说情了,因为他每天为各房间打扫卫生,宣讲参军愿望――雷锋是个天生的演说家。甚至与余新元的爱人田儒文(当时的辽阳医院外科医生)也相处得跟亲生母子似的。

余新元更被雷锋的决心所感动,打算帮助他,为这件事他找了辽阳市曹奇,向地方政府汇报了雷锋想当兵的这个难题。雷锋是普通公民,当他的问题部队解决不了时,地方政府的支持意见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

曹奇认为这样的好青年虽然身体条件不合格,但政治条件合格,同意并支持去当兵。有了地方的支持(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借口),余新元于是“设计”让雷锋先去新兵营当“便衣通讯员”,让他直接去接触部队的接兵干部。

余新元直接找了新兵营教导员李恒基:一开始,李恒基依然要坚持原则,余新元就再找戴明章商量体检如何通过的问题,戴明章担心体检表的问题。

余新元只好再想办法,去找主检医生吴春泽,吴不肯签,担心犯错误,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很纯正的。

最后还是余新元想到一个权宜之计,他在“甲乙丙丁”几类表中,填了份“丙”字表,因为每一百个兵里有五个预备数,如有人到部队里复检不合格,地方上还有回旋的余地,可以再补两个。这样,雷锋终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候补名额。

雷锋的故事篇三

有一次,雷锋同志出差来到云南,他一到营地就闲不住,去百姓家走访。

在一个村寨中,雷锋发现很多老人小孩都生病了,他问村民:“怎么不去看医生?”

村民说:“我们这里缺医少药,村里的亲壮年都被征去开发北方去了,我们又生病,又要干活,病得越来越厉害了。”

雷锋看得很心疼,他想到了中医,想到了针灸,用几根银针就能治病,这可是又省钱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他跑到昆明,请教名老中医,又买了书籍,自学针灸,常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学了三个月,就学会啦。

从此之后,他每天去帮村民做针灸,还真医治好了不少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