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深处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07:06:06 1个回答   ()人看过

六七十年代或者更早时期出生的人,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供销社、粮店、电影院和食品站等部门,对粮票、布票、盐票、糖票、油票、酒票和肉票等票证,那些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是记忆深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见证了那些部门的兴衰和那些特殊票证的消失,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是“80后”和“90后”所未经历过的,也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出生于七十年代,属于那个时代,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但与供销社、粮店、电影院和食品站等部门发生的那些故事,却留在了我们内心深处,它反应了一个历史的变革,一个时代的变迁,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粮站里的故事

七十年代末,那个时期还是计划经济,还没包产到户,我们这里有一个粮站,粮站的业务很红火。每年夏天收购麦子、油菜籽,秋天收购稻谷、苞谷,夏天和秋天是最热闹的季节,来交公粮售稻谷苞谷的、卖油菜籽和小麦的人特别多,这两个季节都热闹非凡。因为人多,小孩子都喜欢热闹,家住附近的孩子都喜欢到粮站玩,每天到粮站可以看到不少运送粮食的卡车。那时车辆特别少,而且来粮站运粮食的卡车只有解放和东风两个品牌,看到车辆感觉很新奇。到粮店一来可以看车辆,二来小伙伴还可以做个游戏,当然这个游戏很缺德,就是大孩子怂恿小孩子拿根竹签,插在运粮食的卡车轮胎的气嘴里放轮胎的气。放气时发出“哧……哧……哧……”的响声,小孩子们都觉得很过瘾也都很兴奋,只是开车师傅恨死了,因为开放了轮胎气的车很危险。每次卡车的轮胎气被放了,开车师傅都要气急败坏的找打气筒打气。当时人小不懂事,不知道会给会带来危险,现在想起来真的很缺德。

有一次有个小伙伴在放卡车轮胎气的时候栽了,他正在放的时候被开车师傅发现了,把他逮个正着,我们都担心他,不知道他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小伙伴被开车师傅带到粮站站长办公室那儿,因为都是家住附近的,站长认识他,况且他年龄小不懂事,最后批评教育,然后又把我们其他的同伴也叫过去,警告大家,再发现的放车胎气的话就要叫父母来了,吓得我们够呛。再也不敢做放卡车轮胎气的这种游戏了。

农户交售稻谷或者麦子的时候,如果水分没有晒干,粮站就不收购,一般交粮的都喜欢在大晴天去粮站。如果没干透,可以放在粮店的坝子里晒,粮店有一块好几百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坝子。

交粮那段时间,晒粮食很紧张,为争坝子晒粮经常发生一些纠纷,不像现在,农户每家门前都有一块院坝,也没有人和你争。那时,为了晒粮食,要起得很早,先拿谷子、麦子或包谷到粮店的坝子去放一小堆一小堆的粮食占一些面积,要晒多宽就放多宽,那时的人们也很自觉,有一小块够晒粮食的坝子就行了,没有把整块坝子占为己有。然后等中午太阳大的时候,再回家背粮食到坝子去晒。在粮店交售粮食的农户晒,不交售粮食的家住附近的农户也晒。一般小孩子就是在坝子里守望和翻粮食,翻粮食要么用木耙子翻,要么光着脚丫用脚来翻,不翻粮食就晒得不均匀。

粮食交售结束,粮站也要从粮仓里翻粮食出来晒,那时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粮站晒粮食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农户晒粮食,来往的人较少,飞来吃粮食的麻雀很多。我们最喜欢捕麻雀,我们找来一根小棍子,一个煤筛,一根长麻线,用麻线栓在棍子的中间,在坝子晒粮食的地方用棍子把煤筛的一边支起来,我们躲在暗处拉住麻线的另一头,一旦有麻雀到了煤筛下面,就赶紧拉麻线,等煤筛盖下来,盖住麻雀,大家就赶紧围上去,把麻雀捉出来,把它杀了,开肠破肚打理完备再洗干净,抹上盐巴,拿到家里的火上去烤,烤熟后大家分来吃麻雀肉,大家都乐此不彼,只是麻雀太机灵了,虽然多,但很不容易逮到一只。

不晒粮食的时候,我们也喜欢去粮店,一般情况是打“包子”,即把粮食装在麻袋里缝好袋子,有车来好拉粮食时,把“包子”搬到车上好运走。

我们都喜欢穿长裤子,把裤子挽起来,光着脚在包谷堆或麦堆里去跳去踩,出来的时候,裤脚里或多或少会带一些包谷粒或麦粒在里面,大家把包谷粒或麦粒集中起来拿到街上田师傅家换麻糖吃。为了多带出包谷粒或麦粒,有个父亲在粮食部门上班的小伙伴还特意穿水胶鞋去包谷堆跳,到是得手了,因害怕被发现,好像只干了一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店已失去了它的功能,也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有关粮店的人和事却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