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7 07:04:42 1个回答   ()人看过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 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 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语感概念的含混不清,导致了对语感训练认识的不一致。之所以形成“语感中心” 说和“双基教学中心”说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语感技能”和“语感素 质”这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概念区分开,人们往往只在作为外在动态心理过程的语 感技能上花心思,而忽视了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内在静态心理能力的语感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离开培养语感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学,离开具体“双基”教学内容的语感培 养是空洞的、无实际意义的玄论。语感技能不是玄妙神秘难以捉摸的东西,把它说得玄 了,便无从寻求培养的途径。双基教学的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为培养语感素质和技能 服务的,把它强调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便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培养和提高语感素 质和技能是目的,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手段。这才是“语感”训练和“双基”教学的 正确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 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 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 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 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 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 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 。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 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 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 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 ”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 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 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

导学 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 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 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 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 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 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 》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 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 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 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 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 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 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 从这一独特表达形式之中去真切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 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 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 ,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 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 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 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 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 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 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 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 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 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 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 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 。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 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 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 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 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 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 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 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 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 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 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 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 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 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 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 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 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 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 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 ,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注〕

[1]《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3]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5]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6]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7][8]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