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不强迫》等十一篇散文
微笑不“强迫”
郑州女孩王子瑞在18岁时,接到9所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只身赴美,开始了留学生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前,她患过令人烦恼的“强迫症”。
王子瑞的“强迫症”是这样得的:“我读初中时学习特别刻苦,总期望考试拿到第一名,又不注意锻炼身体。因重感冒引发的鼻炎长期影响休息,后来得了神经衰弱,拖到初三时,演变成严重的强迫症。”具体的症状是,当时,她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专心,感觉手边的东西会掉落,周围的墙壁会倒塌……正常的学习生活难以进行。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王子瑞在北京治疗期间。她无意中在护士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的根治法简称“森田疗法”。她随手翻阅起来,书的一开头就说:“能看懂我的书的话,仅仅看书就能治好病。”这句话震撼了她,给了她相当大的鼓励和希望,犹如一把火点燃了她的内心。她竟然能够聚精会神、快速翻阅完这本书。合上书,她对父母说不必治疗了,可以回家了。父母也答应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正是靠着“森田疗法”,这个长期被“强迫症”困扰的孩子,果真自己把自己治愈了。王子瑞说:“其实,强迫症就像是一个人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必须自己意识到了才能改,吃药没有太大作用。”
顽疾被治愈后,王子瑞顺利返回郑州一中继续读书。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她开始关注同龄人的心理问题。经过观察和了解,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所学校的优秀学生比较多,应试教育的竞争尤其激烈,学习无比刻苦,大家却不注意心理卫生。考虑到这一点,她产生了到外面学习的想法,并决定报考心理学专业。
20xx年10月,王子瑞顺利通过托福考试,并向多所美国大学递交了申请。她的经历很特殊,美国的这些大学并没有因此有过顾虑,更因她的综合素质十分突出,一时间竟有9所美国高校争相录取她。经过筛选,王子瑞最终选择了伍斯特理工大学,每年的奖学金可达两万美元。
当时,王子瑞只有18岁,而且高中的课程还没有读完,她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但是她又特别认同一个人在18岁后就要学会独立的说法。因此,她鼓励自己微笑着面对新的环境,克服新的困难,学着忍受孤独,还决心从此以后不给家里增加任何负担。她自己下厨做饭,认真安排个人生活,直到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挣到足够的生活费,她主动找到学校活动和会议中心的主任,不厌其烦地推介自己,终于靠诚意打动了对方,如愿以偿当上了中心的学生经理,成为这个岗位设立以来头一个中国女生。她不怕辛苦,常常值夜班和周末班,遇到突发情况,她也微笑着独自担当,从而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伍斯特理工大学的4年里,王子瑞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和社会活动,在学习上也非常勤奋努力,连续4年拿到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并被授予“最佳学生员工”的称号。远在国内的父母也欣慰地感觉到,女儿变得凡事都有了自己的主见。想起伍斯特理工大学当初在录取通知书上对王子瑞的评价:“你是一个有着优异意志品质的中国女孩,你是一个智慧的中国女孩,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有前途的中国女孩。”王子瑞的父母心潮澎湃,孩子的微笑也感染了他们,他们心里的放心、踏实完全是女儿带来的。
唯一让父母感到意外的是,王子瑞上到大二时,竟然选择了转系,改学了环境工程专业。原来,王子瑞在上高中时,曾经给同学们做过一次《我眼中的森田疗法》的演讲,而且帮助10多个同学治愈了神经衰弱,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求她的帮助,难免给她造成了困扰,她甚至对“心理治疗”这个词感到又爱又恨,很痛苦。到美国读书后,依然有不少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她,有的还将电话打到她的宿舍里。这彻底“刺激”到了王子瑞,她想一直微笑着生活,而不是常常去倾听那种“悲惨的心理疾病经历”,于是她选择了转系。父母再次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转系后,王子瑞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拿到了学士学位。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她决定读研时,又将专业方向转到了心理学。说到底,她还是放不下曾经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强迫症”经历,一想到国内还有那么多人在苦苦地寻求着专业方面的帮助,就觉得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何况以前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像专业人员那样适时休息、放松和排解,才导致自己再次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王子瑞知道自己其实还不够强大,一定要继续学习,才能在这个专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一番事业。
20xx年,王子瑞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院。在这里,她的笑容越发灿烂、自信而充满青春活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参加了学生会,在里面做秘书,还到联合国兼职,加入纽约的华人商会,并利用回国时间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她更愿意做的工作,是在课外时间应用“森田疗法”对神经衰弱症患者,尤其是强迫症患者进行义务心理治疗。她成功地帮助了多位患者。同年12月,王子瑞受邀到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COCM年会做演讲。
沙发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舱门,沿着梯子缓缓走出,随即他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念完这段话,老师问:“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说的那句世人皆知的话是什么?”
学生答:“沙发。”
会中国话的非洲小孩
老师说,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所以,我坚持每天不洗脸。
老师说,量变会产生质变。果真,有一天我在商店买东西,听到旁边有人说:“看这个非洲小孩,中国话说得多好!”
强迫症
室友有QQ强迫症,一听“滴滴”声,无论手边做什么都要立即停下看消息。他睡上铺,为了治愈他这毛病,寝室余下7人在他手机放下铺充电时轮流给他发QQ消息,连续发了37条!他上上下下跳了36回,脚都肿了!最后他不看了,兄弟们终于把他的强迫症治好了!
幼儿园女老师的签名
一个幼儿园女老师的签名:你知道做一个幼师有多难受吗?每天看着那么多顾家、爱孩子、有车子、有银子的帅哥,却都是别人的老公!
洗澡
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公共浴室,而且人比较多,每次去洗澡都要排队。不过也有好处,比如,我洗完澡“嘭”地一声打开门栓,外面就有一群女生像接机看到明星一样大叫:“出来了,出来了。”立刻觉得无限光荣啊!
卖房需用心理战术
曾经有一名房地产销售代表,带着一对夫妇去看房。谁都知道不能在销售人员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然就会陷入被动,很难谈价格了。
这对夫妇看的这套房子本身并不是很好,但是当他们在房前停下来时,那位女士的视线很快被房子后院正在开花的一棵美丽的樱桃树吸引住了,她无意中对丈夫说了一句:“看哪,多美的樱桃树!”她对樱桃树发出感慨时透露出的信息立刻被这名销售代表准确地捕捉到了。
这名销售代表非常清楚女主人在买房子时的决定权有多大,所以他决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位女士身上。
当男主人就厨房太小、卧室朝向不好对房子提出异议时,销售代表在承认问题的确存在的同时,明确地向女主人传达了一个信息,这就是“厨房是小了点,卧室的朝向也的确不是很好,但是不管你在厨房做饭,还是在卧室休息,你都可以从你面前的窗户向外看到那棵美丽的樱桃树。为了展示这棵美丽的樱桃树,房子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小问题”。
最后,钟情于樱桃树的女主人不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做出了购买决定。这名销售代表非常成功地利用他所捕捉到的对方潜意识里的意图,做成了这笔生意。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想法由于受到社会伦理等各种约束,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本人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会通过各种方式出来露露脸,有时会出现在梦里,有时会体现为无意识的行为,有时就变成了一种口误(心理学家称之为“弗洛伊德口误”)。透过这些,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秘密。精明的营销人员由此发现线索,获取客户的真实意图,增加销售成功的机会。
穷人心理学:宁要面子不要面包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灰丝绒的围巾、正要张开的雨伞——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一些小硬币又蹦落下来。他弯腰想把硬币捡起来,又引起在他身后的那些人的不满。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他引来了一片斥责。
到站了,他拉响汽车上的铃,挤下来,被雨伞绊了一下,最后,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
钱夹里装着37245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十三个月的薪水”。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欠房东的人情——他付的是低价房租,而且已经欠了两季,要给这位总是按时收房租的房东买件毛短大衣。还有鱼贩、菜商那些难看的脸色,以后再也不用看了。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就不用为下一张电费单而发愁,不用为瞥见孩子们的坏鞋而痛心,他心里充满一种玫瑰色的感觉,红润得就像甜点心盒子包装纸的颜色。源源不断涌出的玫瑰色感觉来自他从办公室带回家的圣诞面包——一个七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这个甜蜜的负担使他左臂发麻。虽然面包是有限的,但对他们全家来说,实在是太丰盛了!玛丽娅该有多高兴啊!孩子们该闹腾成什么样子呀!
不过,这些都属于另一种快乐,香草精和彩纸片带来的物质上的快乐,而他自己的快乐却全然不同——是一种建立在自豪之上精神上的快乐,对,是精神上的!
几个小时前,男爵——他们公司的董事长,一位装作和蔼可亲,壮实却专横自负的老人,在分发红包并致圣诞祝词时宣布,公司特制了一个七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准备送给最该得到它的雇员,以表嘉奖。他恳请亲爱的同事们当场“民主”地推举出这个幸运的人。节日果子面包放在桌子当中,沉甸甸的。密封得严严实实。雇员们笑着,低声低估了一阵,然后由董事长带头,大家一起喊出了他的名字。一种巨大的满足,一个保住职业的保证——总之一句话,一个胜利。接下去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减弱他的兴奋。
他朝自己的家走去,穿过一条破旧的街道,他到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小广场,他住的那幢鬼模鬼样的大楼就蜷缩在这里。
他热情地同门房科西姆打招呼,科西姆平时很看不起他,因为他的薪水还不如科西姆。九阶、三阶、九阶:卡瓦雷里就住在这层楼上。
他打开门,走进窄窄的门厅,放下沉甸甸的面包盒子,放下装着账簿的公事包,又把他的围巾放在一个食盒般大小的柜子上。然后他喊起来:“玛丽娅,快来呀!快出来看呀——多漂亮的东西啊!”
他的妻子从厨房跑出来,蓝围裙上沾着斑斑油污。拖着鼻涕的孩子们围在玫瑰色的大盒子边,谁也不敢用手去摸。
“太好啦!你把工资带回来了吗?我一个里拉也不剩了。”
“给,亲爱的。我只留了一点小零钱一百四十五里拉。不过,还是过来看看上帝的恩赐吧!”
玛丽娅曾经非常漂亮,几年前,她还有着红润的小脸和充满幻想的眼睛,但是和商店老板们不断的口角使她的嗓音变得粗哑刺耳,粗陋的食物损坏了她的肤色,由于时时想见困难重重的将来,双眼的光泽也耗尽了。只剩下高尚的心灵,坚强不屈,但失去了温柔。
她的目光淡淡地扫过那个金光闪闪的大盒子。“很好,明天我们把它送给西歌诺·雷斯玛律师,我们欠了他那么多人情。”
两年前,雷斯玛律师给了他一份繁复的记账工作,完成之后除了付给报酬之外,还邀请他们夫妇俩到他富丽堂皇的寓所吃午饭。现在,居然要他和他的玛丽娅、他的孩子们放弃他们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的机会,把它送给什么都不缺的律师。
他跑进厨房,抓起刀,冲出来就要割盒子上的金色带子。这时,一只通红的小手疲倦地搭在他的肩头:“吉罗拉姆,别耍孩子气——你知道,我们一定要报答雷斯玛的好意。”
“但是,亲爱的,这是奖品,是对我工作出色的奖赏,是我受人尊敬的标志!”
“别说了,你的同事们都是好人,心地都很善良!这是施舍。”“吉罗,这不过是施舍。”她叫着他旧日的昵称,“明天我去买一个小节日果子面包,够我们吃就行了,再到斯汤达的店里买四支螺旋形的红蜡烛,这就可以过一个很好的节日了。”
第二天,他买了一个小的节日果子面包。买了两根而不是四根贵得惊人的蜡烛,又花了两百里拉,让代办进货店把那个巨大的面包给雷斯玛律师送去。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给他的同事们带去。因为没能尝一口他的豪华的奖品,他们常常揶揄他。
最初那个大面包不知怎么样了。他到兰丁代办送货店去询问,服务员轻蔑地递给他一张由律师男仆签名的收条。不过,主显节他们收到了一张贺卡:“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面子保全了。
别让诱饵扰乱你的心
诱饵效应不过是一场心理相对论。用得不好,你无非是别人的一粒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别人的心思。
你打算买一双鞋子,坡跟、舒适版的,出去玩也不累。可是,你突然在相邻专柜看到了一款时装版的,锥形跟,比较好搭衣服,但是没坡跟舒服。你犹豫了,在商场来来回回地转。直到遇上第三个选择,显然没你看到的那双好,但是,足足贵了200元。那么,现在的你会选择哪一双?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双。一个新选项的加入,不仅不会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反而会使某个旧选项更有吸引力!这就是“诱饵效应”。试想,如果没有第三双这个“诱饵”,怎么会让第二双以如此压倒性的优势胜出?甚至让你忘了,你不过是在找一双舒适版的鞋子而已!
你去买一个电子产品,都是新款,一个有优惠,一个没有。“没有优惠”,似乎昭示着一种身份,马上就吸引了你的眼球。这时,服务员突然说,等那款做活动了我通知你。没几天,你收到了短信,兴冲冲跑去买了你可能并不十分喜欢的那款。后悔不迭时,你发现,其实选项不过两个,A和B,“没有优惠”的那个B+,无疑是商家生造出来的诱饵,其实很清楚,有了这个B+,B一定不愁出路。
MIT(麻省理工学院)有个教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照片,组成吸引力相似的对子。如果拿一对这样的照片去问别人“你愿意和谁约会”,选中任何一人的机会大约是50%。然后,他制作了诱饵: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变形,成为一个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选者(诱饵)。这时,再让人在三者中选一个时,那个“诱饵”的原身(目标)被选上的机会就增加到75%。
奇怪吗?一点儿也不。不信,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吧。
一个女孩,如果身边有个特质和她比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闺蜜,那么,这个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于单枪匹马的美女;一项总结,如果恰到好处地摆在一个略差一点的总结后面,那么,这个总结的好感率通常高于后面所有总结;一个孩子,你不觉得好看,如果身边总是跟着一个比他笨一点差一点的伙伴,那么,这个孩子可能突然就变成了天使……
一切错觉,都来自参照系。可以说,“诱饵效应”改变了你的参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这个角度上来。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冒的东西,或你并不喜欢的人,突然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让你着了魔。
其实,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预期。比如,进入商场时,先拿好自己的购物单,分清哪些商品是“诱饵”,哪些是真正的“目标”,以免出来时后悔不迭却莫名其妙:A和B各有优劣相持不下时,看看你的权衡标准是什么,到了A+,B+。千万别改了你的参照系,标准还在,择优而取,很简单。
当然,如果段位够高,你还可以利用它。比如,求职面试时,想办法把他人的特征设置为“诱饵”,把自己的特征设置为“目标”;比如,教育孩子时,把自己的倾向细分一下,“目标”放哪儿,“诱饵”放哪儿,让你的意见显得更民主……
说到底,诱饵效应不过是一场心理相对论。用得不好,你无非是别人的一粒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别人的心思。
让我们倾听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于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所谈内容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便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但你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时,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务必要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还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应该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问,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确实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很多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试验。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受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再不是几十几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若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