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优秀论文
诗歌是一种构思精巧,语言精炼,结构严密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传统的格律诗词,更是如此。诗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学识,深湛的艺术素养(包括诗旨,诗的兴、观、群、怨,诗的六义等),和开阔的胸襟,深厚的时代感情、才情、气质、智慧、意境、神韵等等在内的交相共济,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效果,可以传世的好诗篇来。
如果把上面所讲的这些有关写诗应具备的条件和内容,在写诗的运作中与以划分一下诗的共性和个性的所属范围,那么才情、气质、神韵等,似应归属于个性范畴,其余的一切,就该是诗的共性了。共性是可以学而能的,但个性则是各具风格,各有不同的体念和内养。诗人在其诗词创作中,其个性与共性之间,浑然一体,并非是如同一一排列地分割开来,全在于诗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关于才情、气质,也常为诗论家用指包括诗人的人品,当然也包括诗品,如《诗》的温柔敦厚之旨及“思无邪”等,体之于心而咏之于口。相应地也指诗歌的风格特色。由于诗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因而诗歌的风格也迥然各异,各具艺术个性。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对诗作了详尽而又精辟的论述。后世许多诗论家,在各自的诗话、词话著作里更明显提出“诗类其为人”。明焦竑《雅娱阁集序》中有云:“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人而动魄,垂世而行远”。白居易与元九书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又说:“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律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这些都深刻说明了诗人个性的突出和重要。故李白的诗独具飘逸纵放的风格,而气势则波澜壮阔,奔腾直泻;杜甫诗沉郁雄浑,体势丰完。正如唐元稹所说:“杜子美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志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标,杂徐庾之纤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如昌黎之诗,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亦皆源于各自之情和性,发而为心声,“心声不同,亦如其面”,不可强为之同。法国诗人布封在《论风格》中说:“风格就是人本身”。这也是相与类似的说法。一般说来,高尚的人品与优秀的诗品是一致的,正如陈叶燮在其《原诗》篇中所说的“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澹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袁枚也说:“人心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
都是言殊而理则一。故杜诗多沉郁,如七律《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又《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诗则多豪迈超逸,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的一篇传神之作,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凝炼概括,引人神往。前二句触景生情,“托物取喻”,后二句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发挥丰富的想象,用诗的特有语言,赞得祖国山河,何等壮丽。用“飞”字喻水流,凌空而下;用“直”字喻落下,以见地势陡险,写出异乎寻常的流速。
“三千尺”形容其高,最后结写出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下,使人读之,别添意境,形想仿佛,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结构绵密,望断碧空,目送归帆,行人远去,长江自流,景物可画。令人深有离情莫遣之慨!但也有行不类其言的诗人,如元好问评潘岳诗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但这必竟是个别的言行不一,留刺千古,曲从一格了。
总之,风神韵致,才情气质,这些方面,每个成功的诗人都独具特有个性,并融会于各自思想、见解、遭际,成败利钝、喜怒哀乐、世事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诗的共性之中,激发而为诗人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试将杜甫诗《野望》五律一首,举出王夫之的评语为例:
野 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王夫之在其《唐诗评选》中说:“《野望》绝佳,写景诗只咏得现量分明,则以之怡情,以之寄怨,无所不可。方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俗目不知,见其有叶落、日沉、独鹤、昏鸦之语,辄妄言其有国削君危,贤人隐,奸邪盛之意。审尔,何处更有杜陵耶?”这说明杜诗的个性风格,在对学诗与作诗中,是值得研讨和借鉴的。
明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馀师录》曰:‘文不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也说:“写好律诗有四关:‘观要好,观之如明霞散绮;读要好,读之如行云流水;解要好,解之如独茧抽丝;听要好,听之如金声玉振’。”
我用这段对诗有共性要求的话来作为我今天《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的最后小结,以体会其作诗之要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