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渣上长出灵芝杏鲍菇大学生励志故事
“每日一杯咖啡”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喝剩下的咖啡渣能否变废为宝?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的大学生们调研发现,咖啡渣含有菌菇生长所需的纤维素,可用于培养菌类。他们不仅研发出可培植的菌菇包,还将其免费送给低收入人群,帮助他们平均每月创收520元。此后,“果蔬工坊”、“浓情互益”等更多创意跳入社团成员的脑海,公益创业项目渐渐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的特色活动。大学生既做公益项目,帮弱势群体解围,同时也收获了创业经历和商业经验。
研发出菌菇栽培包
据统计,在上海每年会消耗4亿杯咖啡,由此可产生7984吨弃置的咖啡渣。“如果能发现咖啡渣中的有用成分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浪费和污染,还能创造效益,这不正是一个不错的创业计划吗?”在一次讨论中,一位社员提出这样的想法。
创业中心社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咖啡渣也是宝,其中不仅有菌菇生长所需的纤维素,咖啡因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此外,咖啡渣还是重金属吸收剂,有吸收异味等功效。
基于此,社员们联系菌菇种植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发菌菇栽培包。创业中心副社长徐艺玮告诉记者:“将栽培包置于较为恒温的空间,每天在塑料膜外喷水四五次,就能长出灵芝、平菇、杏鲍菇、猴头菇等多种菌菇。”社员们在上海联系了30多家咖啡厅,建立回收机制,每周到这些馆子收集两至三次,并将咖啡渣直接放入无菌袋中。还为项目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咖啡绿植”。
更有意义的是,社员们将菌菇包免费发放给杨浦区4个社区的80余户低收入家庭,并教会他们栽培技巧,这些家庭通过培育菌菇,每月平均增加收入520元。如果项目向农村推广,预计有100名上海市区低保户和40名郊县农户可以受益。项目总体减少咖啡渣浪费15吨,可让7000余人购买到咖啡渣培育出的农产品。
去年,创业中心凭借“咖啡绿植”项目夺得2013创行世界杯中国赛区总冠军,并于去年10月远赴墨西哥参加2013年度Enactus(创行)世界杯,最终获得前六名的成绩。
公益项目不断涌现
创业中心现任社长、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陈其信告诉记者,“项目负责制”是创业中心的特色组织模式,不少好的创业项目诞生于成员们的头脑风暴。“咖啡绿植”项目的成功,更加坚定了陈其信组建项目组管理模式的信心,社团成员的思路和积极性都被激活了。“浓情互益”和“果蔬工坊”……更多类似的公益商业项目涌现出来。
一位社团成员从新闻中了解到崇明的橘子滞销,“能不能帮帮这些种植橘子的农户呢?”问题一提出,创中社员们相继奔走起来,发挥专业优势,有的到崇明调研,有的进行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城市白领对于橘子果汁、冰淇淋和橘子脆片这3类零食的接受程度最高,为滞销橘子找到了市场。徐艺玮回忆说,社员们经常在崇明与市区之间往返,帮助橘农寻找加工点,在找到下游产品销售方向后,终于打通了整条产业链,项目才得以继续推进。
而针对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社员们开设“浓情互益”项目,,奔赴奉贤、松江等地寻找到钩针技术、棕榈叶编织术等传统手工艺人。希望他们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立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培训班等,一方面为工艺编织寻找传承人,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
陈其信笑言,“类似这样的公益创业项目,每个学期都有七八个,寒暑假是推进项目最重要的时期”。
“碰钉子”成了习惯
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已经熟谙商场经营之道,这让不少教师都对创业中心竖起了大拇指。2013年度Enactus(创行)世界杯前六名的好成绩,让创业中心在上海高校社团中名气响亮。在这些荣誉热捧的背后,创业中心的成员反倒很冷静: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曾遇到很多困难,“碰钉子”成了习惯,一帆风顺反倒觉得心里不踏实。
陈其信告诉记者,比如“咖啡绿植”活动中入户向居民推介免费的菌菇包时,大部分人出于防备心理并不接受。社员们只好在社区摆摊免费发放,菌菇包才得以入户;“果蔬工坊”项目中,加工厂要求大学生帮忙找到加工成品的销售市场后,才同意帮助橘农解决滞销产品;“浓情互益”项目中,手工艺人普遍年纪较大,大学生们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学习传统工艺,再到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教学……
正是在一个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创业中心的学生们不仅积累了创业经验,更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心。凭借在创业中心的经历,今年面临就业的徐艺玮成了各大名企争抢的对象。
今年创业中心刚好10周岁。“一个商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有商业的头脑,还要有公益的心。我们要用自己的经历改造自己,用我们的知识去改变世界。”在新成员入社仪式上,陈其信说。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