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的答题分析

文章 2019-07-17 05:44:36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歌鉴赏题,答题时,考生往往是写了很多,而得分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呢?且来看一道题:读李白的《子夜吴歌》,试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综观考生的答案,典型的大致上有这么几类情况:

【第一类】《秋歌》通过夜间的捣衣声,通过秋风吹表达思妇之情,以动衬静;《冬歌》通过一件征袍引发了思妇之情,运用想象。

【评析】这类考生思路混乱,将诗歌鉴赏中的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混淆了起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将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同归入艺术手法。其中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铺垫、照应、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起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寓庄于谐、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明贬实褒、明褒实贬等手法。而抒情方式则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具体情况如下: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对粮食来之不易,应惜之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和寓情于事。

①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山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②寓情于景(或物)。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可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第二类】《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而《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

【评析】这类考生解题的思路倒是正确,把握住了从直接、间接角度来谈抒情方式。可惜分析错误。《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表述不当。不是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是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间接地抒情。另外,《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表述上也不当。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直接一词用错了地方,它不是问叙事,是问抒情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所以直接、间接应该用在对抒情方式的判定上。当然考生在表述上还有硬伤,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中临行前的与原诗有很大的偏差。丈夫早就去了,现在缝征袍是给他寄过去。

【第三类】两首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第一首《秋歌》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第二首《冬歌》用了寓情于事的方式来表达的。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正确,分析也基本正确,但也得不到全分。其弊端在于空洞,泛泛而谈,没有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

【第四类】《秋歌》寓情于景。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的氛围,极易促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起思妇的愁绪。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接表达了思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冬歌》寓情于事,通过写赶在明朝驿使发之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达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清晰,分析正确,而且能联系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这样答才是有效答题,可以得满分。

答题就像打靶。打靶不在于打了多少枪,关键在于是否打中了靶心。答题不在于写了多少字,关键在于是否切中了采分点。有效答题对于考生尤为重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