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情结抒情散文

文章 2019-07-17 05:40:57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有幸参加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走进红军之乡清溪镇文化采风活动。这次活动由达州市诗词协会、达州市作协,宣汉县文联、作协以及清溪镇党委政府等单位联合组织。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由县城出发,穿过近年新建的明月大桥,欢快的行驶在宽阔的标美泥青路上,不到一个小时,已经站在了宏文校的操场上!我竟像久别的游子重回故里!

蓝天白云下,工字楼顶“承王老风范,传红军精神”十个红色的大字非常醒目,楼前的花坛里,矗立着王维舟塑像,我们深深的鞠躬表达敬意。操场边的一排整齐的垂柳,随风摇曳,新建的校舍整洁美丽,建筑工地也井然有序。

在芦苇草堂开座谈会的时候,我从宣传片中了解到,江口电站建成后,清溪镇处于库区尾端,由于后河、清溪河交叉入湖,将其辖区隔为“一湖三地”,颇有江南水乡的情调。清溪近年的农业、交通建设、城镇建设、乡镇企业都取得了飞跃发展,正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重镇。

流连在这片亲切的土地上,我的内心充满温馨,思绪随着那雄壮的翠色山峦回溯往事,我怎样向我爱的清溪倾述衷肠呢!

与清溪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同学旭时任宏文校团委书记。在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八妇女节,我赶上早班车,风尘仆仆的踏上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旭带我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创建的工字楼,也去了王家坝王老的故居。讲述学校的光荣传统:1904年,王维舟的兄长王佐卿创办该校,开办之初以老街上的古庙为校舍。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的清溪寺,集资兴建“工字”形校舍,寓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同年秋天,王老吸收冉海昉、冉雨生等进步青年,在清溪木鱼山创建清溪共产主义小组,系川东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点燃了宣汉的革命火种。至1927年建立中共宣汉共产主义小组,他们发展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上百人,后来都成为川东革命和川东游击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红三十三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让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这时候初升的阳光正洒向做课间操的孩子们,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多年以后,每当我听见这曲调,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副潮气蓬勃的画面。

素称宣汉四大名山之一的四王山,山势巍峨险峻,绿意盎然。旭陪我登山,一路呼吸着植物散发的清新,耳畔鸟儿争先恐后歌唱,不知名的野花悄悄的展示着风姿,偶尔还有惊慌的野兔,飞快的逃离我们的视线。汗流浃背也不感觉累。到了山顶,一副美丽的风景画映入眼帘: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像给大地母亲穿上新装,场镇、村落孩子般静静的在她怀抱中,炊烟袅袅,道路从横交错,而河流则像绿色的飘带柔柔的滋润着万物生灵。

夕阳的余辉洒在清溪河上,像长长的金色水袖在熠熠飘舞。岸边芦苇倒映在清且涟漪的河水里,鱼儿悠闲的在水草、鹅卵石间游来游去。最让我惊奇的是,调皮的鱼儿居然跃出水面,像在练习三级跳。

夜幕降临的时候,躺在大石盘上,望着漫天的繁星,蛙声、蛐蛐声此起彼伏,偶尔还远远的传来几声狗叫。这是大自然弹奏的最美妙的音乐,让人达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旭从芦苇丛出来,学着英国绅士,单腿跪下,用一枚狗尾草戒指向我求婚。那浪漫美好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爱上了清溪,也爱上了她清贫却优秀的儿子!美好的感觉平时是沉睡的,一旦醒来,它是那么的明媚靓丽,充满诗情画意。

小家是温馨的,一个人却是孤独的,我强烈要求旭回县城工作,可是他仍然留在宏文校,领导同事们称赞他发扬艰苦朴素的红军精神。20年后旭调离清溪,还是依依不舍。那天春雨绵绵,我们坐着打鱼的小船,撑着伞,在青山绿水间穿行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县城。

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感受到她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脉动,我由衷的祝愿清溪的明天更加美好!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