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1600字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自己把幸福争过来——题记
对,在读整个小说的时候,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副深深扎根于封建礼教的家庭。闲着无趣的妇女在聊着在家中的一些事情,每个人脸上都涂着厚厚的一层粉——全是“粉脸”;一堆人围着麻将桌,那些太太老爷们眼睛还盯着手里的牌,口里就叫丫鬟端茶送水,好不客气……全是丑恶的嘴脸。这家中幸亏不止这些。这家中还有热血的青年,他们不顾亲戚的反对到“外专”去读书,请愿、办报、剪发……这些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事情,他们做了,他们为后面的青年开辟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更可贵的是,他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天经地义”的道理,为了他们纯真的爱情,背叛封建礼教,自杀、逃婚,为了不重蹈大哥的悲剧。“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直到最后,是这句话在觉慧迷茫时,提醒他想到未来。正是这句有力的座右铭激励着觉慧一次又一次冲破封建礼教的阻拦,最后作出离家出走的决定。我欣赏觉慧,欣赏他的主张,欣赏他的正直,更欣赏他的勇敢。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极力地追赶社会思潮。开始他是梁任公的“带煽动性的文章的爱读者”,而五四运动又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带着极大的热忱去接受新的、而且更激进的学说。他是向督军请愿的学生之一,散传单、检查日货……这些在封建家长眼中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义无反顾的做了,他向着自己的心。
他时刻都在思考,他在反思,明白这个家庭中、这个社会中一定要有牺牲者,一定要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去反抗。他与朋友一起创办《黎明周报》,遭到三叔克明的冷笑,以及封禁通知。在重重阻拦下,他们挺了过来,成立了利群阅报处。他反抗,反抗这命运的不公。我同情觉新,狠他的无奈,也欣喜他最后的醒悟。觉新是觉民觉慧的大哥,爸临死前将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身上。首先来的是李家的婚事,他只是不相信,不说一句反抗的话,更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就这样顺从了。然后是放弃求学。他曾经是多少人羡慕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在订婚后,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没有目的地游玩。被“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麻醉头脑的他失去了热情,心如死灰样地对待着生活,是觉慧他们说的牺牲者。他为了家庭放弃了梦想,或者说那根本就不能称作是梦想,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因为梦想是要去拼搏并为之努力的东西。想着他,我心中有一种酸痛,痛那个社会为什么是这样,造就了这样的悲剧。他去适应社会,却被社会所抛弃。然而,他也痛恨过自己,控诉过命运,却只是在心底默默的咒骂,在房间里流泪。祖父生病的时候,家中请来巫师捉鬼,虽然不赞成这种做法,还眼睁睁地看着祖父被吓得惊叫起来,却没有说一个“不”字。恨又如何,却没有行动。觉慧走之前不断地骂觉新是懦夫,他心痛,而我何尝又不是呢?弟弟都不理解哥哥,又有谁来分担觉新的忧愁。
终于,他心中还仅存的正义点燃了,他也明白不能让弟弟再当这个家族的牺牲品,他帮助觉慧打理行李、送别,从内心里支持他。可以前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心里一套,行动一套罢了。他的心似乎复活起来,看着觉慧这个新青年奋斗,反抗。“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的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留恋。这是巴金内心的写照,恐怕也是觉慧想要说的话吧!在封建的大家庭中,他们忍受得太多,从而有激情去反抗。二三十年后呢,不知道,他们的道路也将由我们开辟。勇敢地向前冲吧,趁着年轻的时候有激情,有活力。“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