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的梦想与故事
趁青春有人为了梦想而离家远行,趁青春有人北上南下寻找人生方向。他们去北京追寻梦想,成了“北漂”。当这些追梦人从内地来到香港时,被称为“港漂”。
19xx年,香港赛马会资助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来港升学,自此打开“港漂”之门。20xx年,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留港工作毕业生达5万人左右。
每个“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无论现状如何,他们很少后悔自己的选择。
“港漂”的创业梦
香港九龙塘创新中心。马屹巍20xx年底成立“一方设计”公司后,去年将办公室搬到了这里。他看中了创新中心为设计师提供的房租、培训等系列优惠,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在两年优惠期内茁壮成长。
20xx年9月,马屹巍辞去上海的工作,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设计实践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多家公司历练后,他决心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说:“趁着年轻,我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怕失败,大不了回去继续工作。”
创业之路充满坎坷。“一方设计”成立后的前三四个月几乎没有收入,但花费却不少。马屹巍通过朋友介绍、网络宣传和参加展会等方式,才让公司业务稍有起色。熬过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公司业务渐入正轨,他也从在家办公、租办公桌,发展到租下一个办公室。
谈起创业经历,马屹巍感慨颇多:“如果单纯做设计师,我接触不到这么多。因为创业,我要考虑租房雇人、参展推销甚至置办办公用品,这对我是很大的锻炼。”
20xx年在香港买房、20xx年成立公司、20xx年领证结婚……30岁的马屹巍的“港漂”经历,虽然期间饱含艰难与辛酸,却是令众人羡慕的成功故事。
“港漂圈”
“在香港,有问题找港漂圈。”微博上粉丝超过5万人的“港漂圈”,通过它独特的“一人发问,众人回答”模式,迅速打造成“港漂”的交流平台。而它的发起人,是“80后”“港漂”赵磊。
20xx年6月赵磊成立“港漂圈”,初衷只是想通过它与身边朋友分享一些信息,却没想到后来人越聚越多。如今“港漂圈”拥有4名核心成员,他们希望内地朋友在香港能够生活得好一点,让两地能多些相互认识、理解和支持。
“港漂圈”曾组织活动为天水围的孤寡老人捐赠衣物,赵磊感慨道:“看着老人们一张张的笑脸,我们觉得自己是在用实际行动回馈香港社会,让香港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心。”
25岁的天津人杨舒玥也是为“港漂”服务人群中的一员。20xx年她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媒体做记者。工作之外,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自己参与成立的社团“爱港漂”上。
“爱港漂”去年底成立以来,他们策划了“光棍节”百人单身派对,组织了星座派对以及金融、法律等行业聚会……杨舒玥说,“爱港漂”希望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给“港漂”带来归属感,以后也会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留下或离开
对于“港漂”来说,香港交通便利、环境良好、国际化程度高,同时也住房拥挤、消费偏高、文化差异大。在各种权衡中,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
山东人苏静来香港工作已经3年多,在这里认识了男友,却仍对这个城市缺乏归属感。“在北京读书时我没有这种‘漂’的感觉,”她说,“或许是因为我不会讲广东话吧。”
还有人已经选择离开。深圳人梅瑾回顾“港漂”岁月时说,感受最深的是很难融入香港人的“圈子”。“我会说广东话,所以我觉得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她说,香港人注重隐私,跟他们沟通时总感觉有隔阂在,很难交到知心好友。
赵磊也认为,“北漂”更多和经济有关,“港漂”更多与文化相关。即使你在香港买了房、结了婚、拿了永久居民身份,如果难以融入香港社会,那么你心里感觉还是“漂”着。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