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李白的故事:李白出道之谜

文章 2019-07-17 04:39:28 1个回答   ()人看过

说到诗人李白,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李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出道之谜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特有很多的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解说: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而是从政。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筋力怎样的坎坷与沉浮。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魏颢是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李白。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他就到处追李白。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后来就给他追到了。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可能是这么说的。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给我出版了吧。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这个序流传下来了。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酝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特别有神。“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就是读chi。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说“或时束带”。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头上挣个头巾。“**酝籍”。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比较文静。这么一种评价。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但是,他个子不高。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他神采非常飞扬。

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当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在道士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也说明他气宇不凡。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说什么呢?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叫余光中。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

解说: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真的是一个悲剧吗?

康震: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他会写诗,会写文章。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也没有什么文联。没有签约作家。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发财。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要做宰相。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理想也很大。同时也很简单。什么理想呢?他有俩理想。第一个,就是当宰相。他说什么?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什么意思呢?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从此天下太平。这是第一个理想。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什么意思呢?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那就是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他理想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局长,再做局长。他不。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这是富有传奇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参加过科举考试。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找一些人,求一些人,没有。李白不想这个事情。他想的是真正呢?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解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上升期。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李白的所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

康震: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那他怎么跨越的呢?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李白有。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里都写。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一般怎么写呢?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自我简介。他怎么介绍的呢?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其中有什么呢?西凉国。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暠。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皇室的祖先。他也姓李。他说我们都是本家。我也是李暠的后代。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反正我是不清楚。他这实际上是自身其说的一种办法。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这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比如说李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都是奇禽。很奇怪的鸟。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驯养到什么程度呢?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洋鸟的。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真的有人注意他,当地的太守,觉得他是个奇才,就去请他,请他出来做官。李白说我不去。他说这叫什么呢?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就是说你叫我来,我还不去呢?我不稀罕你。这就名声更大了。这么有才华的深,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这个品德是很高尚的。这是他说他第一个电。

他还有什么优点啊?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花了三十万块钱。当然不是三十万人民币了。他干嘛花这么多钱啊?他说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身上。这是什么优点?“倾财好施”。就是视金钱若粪土。特别乐善好施。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叫什么呢?叫“存交重义”。就是够朋友。他举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跟自己一起,在洞庭湖上游览。结果这个朋友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去世了怎么办呢?他就到处借钱,把这个朋友暂时先安葬在洞庭湖边上。过了好些年之后,他又回来为这个朋友迁葬。把这个朋友的尸骨。从坟墓里边弄出来之后,装在口袋里面,自己背着,背到这个朋友的家乡去,然后给他葬在家乡。他说这个我够朋友。这说明什么?我义气。这是他第三个优点。

他就是前面先说自己身世不凡。再说自己行为不凡。然后中间有一小段,得说那当官的不凡。他给人家写自荐信啊,他得夸对方。夸完了以后,到结尾的地方,口气就全变了。口气为什么变呢?比如说他给当时安州,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陆县。安州长史,相当于安陆县的副县长,写的一封自荐信的结尾,口气就不一样了。他说什么呢?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写得挺长,什么意思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前面给你说了那么多好话,我推荐我自己。如果你在我跟前,还耀武扬威的,还不吃我这一套,不拿我当回事,那对不起,我还是很有礼貌的。他说什么呢?说“再拜而去,膝行于前。”就是我在您跟前作个揖,我再给您拜一拜,表示最后的礼貌。然后我就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去哪儿呢?“西入秦海,一观国风。”“西入秦海”指的什么意思?就是到长安。首都长安去,寻找我的政治机会。那对不起,我就永远不会再跟您简便。这个意思说俗点,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是你知道他这个信是写给对方,人家还没有给他办事呢,他就这么威胁人家。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现在说这个人也狂了。其实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一种总的精神状态。它里边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很重要。就是说说什么呢?“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用的是冯谖的典故。春酒战国的时候,有所谓战国四公子。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尝君。这个人喜欢什么呢?招致天下名士,养了三千门客。这三门客里边有等级。有高级门客,有中级门客,有低级门客。这个冯谖拿着一把破剑,穿得破破烂烂的,来投奔这个孟尝君。孟尝君一看,这个人这个样子,下等门客。结果冯谖抱着这把破剑,弹着那个剑唱啊。第一天唱什么呢?宝剑宝剑,咱们回家。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肉吃。有关人士反映给孟尝君。他要肉吃。是不是还有点本事啊。行,给他。吃肉吃了几天。又弹宝剑。说什么呢?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为什么呢?出门没有奔驰车。没有车马。一反映,孟尝君说这个肯定有内秀。给他奔驰。有奔驰车了。又弹,第三又弹,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这次说什么呢?说没有人奉养家中的老母亲。孟尝君一听,这个人肯定有奇才。所以用了一笔钱,把他的老母亲给安置好了。这回他不弹了。我们都知道,后来冯谖在孟尝君最关键的时刻,帮了他很大的忙。可以说挽救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

解说: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冯谖归附孟尝君之后,激孟尝君的名义,在孟尝君的封地,为其赢得当地人的民心。后来,齐王听信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到了齐王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去。政治上失意的孟尝君,在封地却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欢迎。此时,众多的门客,离孟尝君而去,只有冯谖一直跟随着他。并且以“狡兔三窟”的做法,让孟尝君重新获得了齐王的信任。最后为相数十年,而相安无事。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成为人们千古流传的美谈。

康震:(李白)他用冯谖实际上就是做比喻。就是我拿着我这把剑,我还就不信,没有个地方弹,没有个地方听。他就有这个自信。其实要说,写这种自荐信,也不是李白自己的发明创造。关键是李白的这些自荐信,代表了当时盛唐是,那批知识分子普遍的一个精神面貌。什么精神面貌呢?就是我求你的时候,权宜之计。我说点软话,我说点权宜之计的话。但是你要说安全使我的人格屈服,来求你做事,那绝对办不到。归根到底,就是说他说软话,说权宜之计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盛唐时代的,有时代的性格。知识分子的身上,反映的是时代的性格。李白是他们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解说: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挥洒自如。当然,这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也与他远大的志向有关。还与他无人可比的文学才华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与他心中的政治神话有关。这个政治神话是,李白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超一流的天才诗人,而且是一个超一流的大政治家。所以,李白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神话。公元742年,游历多年的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实现政治神话的机会。他的梦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康震:李白他不是说,他自己要想当作家的。他不是靠这个吃饭的。归根结蒂,他有这么高的文学才华,这才华对他来说,是要干嘛呢?是作为一个,成为一个政治家的敲门砖。因为他诗文做得好。名誉不满天下。他靠这个东西,是要为自己进身仕宦,当一块敲门砖。所以李白成天就有这样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皇帝才能来找他。像周文王来找姜太公一样。他觉得,如果做了宰相,唐代的历史,就在他的手中翻开新的一页。他天天在做这样的梦,这种梦等了很长时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给他等来一个机会。这是个什么机会呢?唐玄宗的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多大?四十二岁。唐玄宗下了个诏书。这个诏书是什么内容呢?说“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翻译成白话文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是个布衣,是个老百姓,做过官没有。还是说现在已经是,国家的一级官员,只要你精通儒学,或者精通文章,或者是你一技之长。总而言之,你是个有用的人。你所在的当地政府,都可以把你推荐。

唐代的时候,皇帝经常下这样的诏书。这是求贤如渴,这是一种表现。关键在于,下了诏书以后,没人推荐你,还等于没用。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他自己的家乡,一直大现在四十多岁,这十来年他在忙什么呢?他只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能找着一个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现在,谁来推荐他呢?他找的这个人是谁呢?我们说他找着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跟唐玄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她是谁啊?就是唐玄宗的**,他这个**叫玉真公主。很奇怪。这个玉真公主跟李白能有什么关系?我们说玉真公主,她主要是因为他她是个道士。玉真公主原来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她做着公主做得好好的。可是她喜欢,他也崇信道教,她就要求出家。她做了道士以后,唐玄宗给她在长安的皇宫里面,修了一座道观,在别的地方也有她的道观。大家说公主出家,这不是有问题吗?其实在唐代,王公贵族出家做道士,做僧人的非常多。这主要是跟唐代社会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后,为了要能够,巩固他的政权,为了要能够使得他的统治在文化上得到中原地区的认同。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就把老子李耳,说是自己的祖先。他说李耳是自己的祖先。然后又把当时思想文化界里面的各种潮流,做了一个排行榜。做了一个什么排行榜呢?道教,或者道家,还有儒家。还有什么呢?佛教。这三家他做了一个排序。他把道排在第一。把儒排在第二。把佛排在第三。其实这个东西排不排,该发展什么作用它还发挥什么作用。但就说明他重视什么呢?他重视这个道教,重视道家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宗。这是他们的家业。他用这个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科举里边也有考道举的。也优越性,从考试制度上来讲,从国家的政策上来讲,对于道教、道家的思想都有倾向。这样一来,道士在当时就很吃香。其实当时有很多著名的道士都政治化,他们跟宫廷里面的人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皇帝跟这些人建立联系,主要是出于什么目的?

第一,长生不老。跟他们炼丹啊,讲道啊。但有时候也问他们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比如究竟应该怎么样治理国家,有的道士可能就说无为而治。等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道教界和政界,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我前面刚才讲了司马承祯,这个人就很厉害。他跟谁呢?跟唐玄宗,跟唐睿宗,跟武则天这三朝的皇帝,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说玉真公主,她出家做道士,之所以能跟李白搭上界,就是因为李白也是一个道教中人。

解说: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其他的各种文化思潮与流派。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当时,具有“国教”性质的道教,自然当仁不让。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而身为诗人的李白,与道教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他为什么也会是一个道教中人呢?而他与道教的这种联系,对他从政会有什么帮助呢?

康震:但是李白怎么好好的,也成了道教中人呢?这里边就还有一个人。很重要。这个人如果我们不知道,那李白跟玉真公主还是没法认识。因为他们俩差距离得太远。这个人是谁啊?这个人叫元丹丘。大家可能觉得这元丹丘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人我们肯定不知道。但是有一首诗我们知道。李白写的《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个“丹丘生”就是元丹丘。这是李白的一个老朋友了。李白有一首诗里边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我们俩交往多少年,三十年。这三十年里边,我们的命运有好有坏的时候,但是我们一直是同命运、共呼吸。这两个人关系特别铁。元丹丘是正宗的道教里边的人物。他是个道士。李白曾经得到他的推荐,才见到那谁呢?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谁推荐的?就是这个元丹丘给他推荐的。这个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太大了。所以我跟你说,当时做道士也不容易。你要是天天在家里边炼丹,那永远你都是个穷酸道士,没人会注意你。

当时无论是道士,还是和尚,更不用说知识分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跟皇帝,能够跟王室的宗亲,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一建立,对自己本门本教的发展,作用就非常大了。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呢?通过一个例子能看出来。玉真公主不是做道士吗?她做道士也得加强自己的修养。经常也出去学习学习。她有一次就外出学习,到哪儿去了呢?谯郡真源宫。谯郡是哪儿呢?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境内。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一座道观叫真源宫。她到这个真源宫,去接受道教的培训。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受道教的培训,经常充实自己。很有可能元丹丘,就陪着玉真公主一起去的。为什么呢?因为玉真公主从那儿回到长安以后,就立了一块碑。这碑是谁立的呢?就是元丹丘立夏。他立了这么一通碑,这个碑文上记载的是什么事呢?就是玉真公主,这次到真源宫接受道教培训,和教育的整个的经过的。这样的一个任务,落到元丹丘的身上,这是不同寻常的。我们现在在推测,就是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推测。元丹丘和李白,三十多年的好朋友。当然写那个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搁现在来讲,四十二岁,也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以这样的交情,以李白在政治上的渴望,以元丹丘和宫廷中间人物密切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跟元丹丘不只一次地唠叨过,他自己想要进长安,想要见皇帝,想要图谋政治上发达这种愿望。应该说他们两个人,“荣枯同所欢”。关系这么密切。在这方面的交流,是必然的。好了。元丹丘接触玉真公主之后,也许就是在这次过程当中,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

第一,李白的诗文写得很好,第二他本来就是道教界的人物。第三,这个人如果你推荐给皇上,肯定能够佐佑王化。肯定能润色鸿业。这些理由都是推测。因为史料里头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这是符合逻辑的。

其实要说这个李白跟玉真公主,还真有点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在早先李白也来过一次长安。那是什么时候?那唐玄宗的开元十九年。当时的李白,才刚三十岁出头。他那次来干什么呢?跟这次目的一样,第二次进长安一样,也是想干什么?图谋政治上的发达。可是那次比较倒霉,因为什么呢?那时候年岁还轻。写的诗文虽然小有名气,但是名气还没有现在这样大。他到长安之后,先找了一个人。李白找的这些人,你注意,都挺关键的。找的是谁啊?玉真公主他没着。他找着唐玄宗的一个女婿,就是他的驸马,叫什么?叫张垍。张垍是当时唐代宰相张说之的儿子。宰相的儿子,皇上的女婿,那简直是权倾朝野啊。玉真公主,就等于是他的姑姑。李白就找了张垍,因为张垍当时在文人里面名气很大。可是张垍人品很坏。就没想要帮李白。他把李白安排在一个地方住下来,这是个什么地方?就是离首都长安,有一百多里地,有一个楼观台。楼观台据传是当年老子讲道的地方。怎么安排到那儿呢?我刚才说了,唐玄宗给玉真公主修了很多道观,这就是其中的一处,叫做别馆。王维、储光羲,盛唐的很多诗人,他们的诗里边,都曾经反映过,说自己到过这个地方。可见玉真公主跟当时的一大批文人,交往都很密切。张垍就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姑姑回头来了,她肯定能进你。

李白在这个地方等了好几个月。用我们的话说,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见着玉真公主。等到他再回答长安,也再没找到张垍。这一次就算失败了。但是他当时留下了两首诗。从他这诗里边我们看出什么?当时正值秋雨连绵。这房子里头空无一人。灶台上也是很冰冷。器具上都是苔藓,吃饭都是大问题。道路很泥泞,他当时都没法从这儿出来。这次很失败。很巧的是,那诗里边也提到了冯谖。可是,那个冯谖,就是把宝剑弹断了,都没有人给他送肉来。他当时写了一首诗,叫《玉真仙人词》。

解说:《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康震:很显然,这首诗是献给谁的呢?献给玉真公主的。但当时没见到。我们再做一个河西的推测,也许在第二次的时候,这《玉真仙人词》被玉真公主看到了。虽然上次没见着玉真公主本人,多多少少也算是李白做过一次徒劳的努力。有点缘分。玉真公主就给她的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我们说整个过程,李白在政治上,在仕途上第一次成功的冲击,就这么就完成了。可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大家说,这么件大的事,让你说得这么复杂,你们这搞研究工作的,也太费劲了。这不是我们费劲,是李白自己造的麻烦。为什么呢?李白自己在诗文里面,从来不说是谁推荐的他。不提。他老说什么呢?说自己“久在草泽之间,诗文名动京师”。“一朝”,就有老百姓直接见了皇帝了。他就是说自己名气太大了。他为什么不愿意说?我们说想他有两个原因他不愿意说。

第一,他这次见皇帝,走的是一个后门,是谁的后门?是元丹丘的后门。元丹丘是什么人?是个道士。李白是要在政治上发达的。可他走的后门,是道士的后门。这说出去确实不大光彩。问题还不带这儿,问题是道士后边又走了一个后门,是谁呢?是裙带关系。是公主的后门。这个说出去,像李白这么自尊心强的人,我觉得有点困难。所以从来不提。他不提,别人帮他提。左提右提,前提后提,大家就胡乱猜。这些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才慢慢地把视线集中到元丹丘身上。才集中到玉真公主的身上。众说纷纭的情况才集中在这儿。可是其实李白这个担忧完全是多余。为什么呢?他比起王维来讲,他好得多。王维的出道比他还不如。怎么还比他不如呢?王维精通音乐,善于弹奏音乐。好,他当时认识歧王。歧王说是我带你去见我姑姑。他姑姑是谁啊?安乐公主。安乐公主喜欢听音乐。然后他就把王维打扮成一个什么呢?小提琴手。我们现在这样想,反正是弹奏音乐的。他有个音乐班子,就让王维混在这里边。他姑姑来了以后,听音乐的时候,也许是让王维来了一个独奏,不管怎么说,就是听到王维演奏之后,安乐公主觉得非常赏识。在这种情况下,歧王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姑姑。第二年,王维就中了进士。

你要这么说的话,王维更没法说了。所以我们说,不管横说起来竖说,李白总算是通过各种渠道,进了长安。也就是说,这一下,甭管他是什么渠道。他的结果是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了。他来到了唐玄宗的身边。可是他在唐安到底干了些什么?他的效果又怎么样。这个可就得在下一讲讲了。我们下一讲就要再接着讲,李白待诏翰林的一些故事。今天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