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笔为炬照亮心灵的经典散文

文章 2019-07-17 03:18:38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自小就惧怕黑夜,因为夜的黑,高深莫测,纵然眼睛轮得再大,也举步维艰,心中更是贫乏得一抹漆黑。

近期,我借着劲松主席的笔炬,毅然划破静谧茫然的黑夜,跳进反思的大海,捞获智慧的珍珠。

《黑夜笔记》,字字珠玑。捧之,不忍释手。愚钝而懒散的我,虽喜爱文字,阅读速度却极慢,慢得连自己都不能容忍。但这本书,我只用了三个晚上拜读完毕。

今年的春寒,久久徘徊在大地。但春天的气息早已潜入骨髓,在身体的各个骨节“咯咯”作响,心里也早就有了暖意。我骨髓深处的春意,是借着《黑夜笔记》潜入的。很通俗的“书眉琐记”,很熟悉的“荒腔野调”,很普通的“草木昆虫”,劲松带着一腔“剑气箫音”,跋涉在深沉的黑夜,用自己的心血,把这支火炬打得高高亮亮,把冬照到暖春,把夜引到黎明。在这光芒照耀下,我端坐床头,就着窗外“滴答”作响的春雨,嚼着一行行文字和美句,眼睛随之亮堂,贫瘠荒芜的心灵空地慢慢冒出一丝丝春苗。

黑夜,富含哲理。当面对朝阳,一切尽收眼底时,你是否思索过黑夜那诸多长处?夜的怀里,静谧、深沉、一片大同,楔入和更替是它的主题,黎明和希望是它的目标,大白于天下是它的归宿。

劲松就是在这个怀抱里,高擎着火炬,追求着夜的完美,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敏捷的才思,反思着自我,深思着世界,洞察着社会,警醒着心灵。

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有多少激流汹涌,只有大海知道。波涛不惊的社会表象下,蕴藏着多少暗流,只有智者知晓。平庸者随波逐流,聪明人就波顺流,智高之士则秉灯导航。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低头走路,抬头做人,埋头工作,立身如此,尊严而充实,豁达而无愧。这是作为底层草根之民的智慧选择、聪明之举,力之所能,达之可贵。

我想起老家屋旁的一棵树,屋檐挡了它的长势,它就在离屋檐尺余之处打个弯绕过去,茂盛的生长着,终成一棵大树。所以,我对“一个人活着必然是一种在场的状态”,有了感性的诠释;对“而一个人活着又时时刻刻并不满足于有所在,更追求有所是,这才是艰难的,甚至几乎对每个个体而言,这种奋斗简直是艰苦卓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平庸的思想茅草比比皆是,睿智的思想大树却凤毛麟角。

在“娱风”压倒“国风”的氛围中,借着夜幕,冷静观世;借着文字,针砭时弊,何其难能可贵!作家“对真理偏执狂式的追求”(许开祯言),在许多文章中彰显得淋漓尽致。《愤怒不再,依旧年青》,“我”真的愤怒不再?不,实质上是怒不可言呀!请听:“一个失去愤青精神、不再愤怒的青年,不惟是可悲的青年,更是可耻的青年。一个没有愤青的社会,就如同炜疾忌医的病人,会在无人指摘中一点点地病入膏肓。”,这种《杞人精神》,是《唤醒》麻木思想的最强音,是愤怒之至而疾呼的心声,是社会责任的召唤,是作者人格的使然,也是有良知的国人共同的呐喊和忧虑。

当一个写作者不再停留在观察和叙述的层面,而是着驻在思考和导引的深度,那他就是一个勇敢的解剖家。他剖析本身的疼痛和烦恼,透析未来的忧虑与痼疾,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去秉笔疾书,点亮心灵之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正因为作家以其《醒着》的智慧,给黑夜注入了灵光。“夜是黑的,心是亮的”,作者餐风饮露,擎灯远行,一柄智慧的火炬熊熊燃烧。所以,我于黑夜,有了深刻的再认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