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大全五字和七字
春联是我国民间家家户户过年时必备物品,它是我国特有一种文学形式,内容以抒发人们对新一年美好愿望为主,有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特点。千百年来,在“爆竹声中一岁除”辞旧迎新时刻,“总把新桃换旧符”习俗已经成为中国人过春节标志,下面是春联大全五字和七字,欢迎参考阅读!
春节对联大全之五字春节对联
乾坤添春色,日月增光辉
宏略振环宇,雄气贯长空
风来花自舞,春至鸟能言
梅花报春信,瑞雪兆丰年
乾坤风雪荡,中华日月新
青山披锦绣,绿水溢春华
夜雨书声静,春风墨韵浓
德风熏赤县,法雨润苍生
伯乐荐骏马,良师育良才
持家勤与俭,建国富而强
春风初应律,花信早传梅
春风发万卉,丽日照千门
春来瑞雪里,人在画图中
春染千顷绿,花开万朵红
春水千溪绿,神州万里红
大地春风劲,长征战鼓催
党指幸福路,勤开致富门
春为一岁首,梅在百花先
江山千古秀,日月一时新
四化千秋业,九州万里春
春来千枝秀,冬去万木苏
长空盈瑞气,大地遍春光
祖国山河壮,侨乡气象新
风和千树茂,雨润百花香
春风迎顾客,淑气溢商场
碧水流新韵,青山笼彩霞
芳草连天碧,春花遍地红
九州花似锦,五岭诗如云
庆三阳开泰,喜万象更新
山河舒锦绣,桃李竞芳菲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大地春来早,农家福降多
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
寒梅因雪艳,飞燕为春归
春地英雄气,乾坤锦纶春
寒风随岁去,德政伴春来
新岁多吉庆,合家乐安然
云霞成异彩,梅柳动春风
吉门沾泰早,仁里得春多
春节对联大全之七字春节对联
平安和顺兴家业,景明春暖旺财运
家添财富人添寿,纯满庭阶福满堂
和气生财长富贵,顺意平安永吉祥
四面贵人相照应,八方财报进门庭
瑞气呈祥全家福,紫淑集锦满堂春
鸿图大展生意兴,伟业雄开财源盛
发达荣华事业兴,平安如意财源盛
春涵瑞霭笼和宅,月拥祥云护福门
日光照耀家兴旺,月明春暖人平安
人顺家顺事事顺,业兴财兴年年兴
旭日临门添百福,春风得意纳千祥
时来运转家昌盛,心想事成万事兴
瑞气满门吉祥宅,春光及第如意家
兴旺发达家昌盛,平安和顺人欣荣
春风浩荡创伟业,旭日融和创辉煌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庆新春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春
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发福生财吉祥地,堆金积玉富贵门
春回大地风光好,喜上心头气象新
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开门迎春春扑面,抬头见喜喜满堂
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
向阳庭院花开早,勤劳人家喜事多
春风吹绿门前柳,华灯映红窗上花
全家共饮新春酒,举国同迎富贵年
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欢欢喜喜辞旧岁,高高兴兴过新年
万象更新春光好,一年巨变喜事多
红梅点点风日丽,春意融融人杰灵
鹊送喜报风送爽,莺传佳音梅传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欢
春到山乡处处喜,喜临农家院院春
天地回旋春讯早,乾坤运转喜事多
雨过芳草连天碧,春到寒梅映日红
冬去不忘诗酒会,春来欣入画图中
花灯灿烂逢盛世,锣鼓喧天颂华年
桃红柳绿千里秀,张灯结彩万家欢
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树迎新春
几行绿柳千门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破旧立新创大业,励精图治展宏图
爆竹千声歌盛世,红梅万点报新春
大地回春千山秀,国强民富万户荣
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附: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老一套做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创意。于是,“每岁除(每到年底时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这些词是些什么词,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可以猜想出,那该都是些有情趣、有文采辞藻,而不再仅是干巴巴两个神仙名字。孟昶亡国头一年,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副春联。《宋史·蜀世家》:“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东西,他平庸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那两句意思干瘪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一种新文体。赵匡胤亡了孟昶国家,而孟昶所倡导贴春联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民间传统。有王安石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意思。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不过,依照《古今对联集锦》作者理解,王安石诗中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春联而非旧式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习惯将它称为“桃符”罢了。
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关朱元璋和对联故事,《簪云楼杂说》有这样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始)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无之,询知为阉豕苗(即猪崽)者,尚未倩人(请人代写)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该书所记,流传日久,真伪难辨。朱元璋当皇帝前,未曾读过几天书,定都南京后,倒是学了些东西。但其有过人智力,偶发灵感,误打误撞写出这么一副差强人意,略胜于顺口溜对联也未可知。但自此对联成为民间过年一项重要习俗,却是不容置疑。
本文标签:
[!--temp.ykpl--]